 |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支持企业的政策摘要 来源: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汇总整理 |
1.企业正面临着合同履约问题,目前共有90多个国家采取了限制措施,所引起的退单、砍单风险不可避免。 2.即使复工恢复部分产能,也谨慎接单,无法确定交货期。 3.最为不利的情况在于外商信心下降,开始寻找东南亚地区第三国替代。 B 应对疫情 提升宁波产业经济的 对策建议 (一)精准施策,建立有效政策组合 3.构建多元的生态资源网络。鼓励企业从友商的视角,全面梳理了解行业/相邻行业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客户目前的各类资源状况,识别潜在共享及互补的资源类别。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积极拓展海外空间,建立多渠道资源网络。 (三)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 我们建议:宁波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结合现有产业基础,敏锐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大胆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1.生命健康产业:要特别关注疫情后中医药的产业机遇。比如,产于宁波四明山区域的海艾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四大名艾”之一。海艾被誉为“草中钻石”,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止血、解热等药理作用。要充分利用宁波北纬30度的独特地理和气候优势,在四明山区域可布点种植上万亩海艾,重新开发、研究、种植宁波现存的铁皮石斛、浙贝母、绞股蓝、黄精、金线莲、金银花、鱼腥草等中药材,构建起集中医药产业链。同时,重点培育一批体外诊断企业,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即时诊断等细分类别。另外,重点培育一批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和专业医疗供应链平台企业以及健身器材等制造业。 2.人工智能及未来产业:此次疫情后,宁波要抓紧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服务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银行、智能物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智慧交通、线上办公软件、知识付费线上教育等,将成为着力发展的领域。同时,还要瞄准空天海洋、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象山半岛海岸的商业航天发射、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氢能汽车等前沿技术攻关项目。 3.在线文旅产业:积极关注疫情后在线文化旅游教育娱乐休闲业需求量的反弹。今年劳动节、国庆+中秋节,将是文化旅游的两个大热期,旅游景区、旅行社、餐饮、宾馆、交通环节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抓住“疫后”商机热点的轮动,整合营销传播造势,加快向本地及长三角地区居民发行“宁波旅游年卡”,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优惠政策,以刺激宁波服务行业快速复苏。 我们建议:精准施策,积极开展效用评估,筛选出针对性强、见效显著、企业获得感强的政策,建立起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短期冲击的有效政策组合。 (二)强化供应链掌控能力 我们建议:要积极引导宁波企业转变思维模式,提升整体行业的自我造血能力。 1.提升供应链的成熟度。首先,鼓励企业尽快开展内部“体检”,系统性提高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及标准性。其次,适当提高供应链本土化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本土上游产品多源采购。第三,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主导、协调作用,提高上下游企业对接效率。 2.优化风险管理技能。鼓励企业常态化部署与行业属性高相关的风险应急能力。首先,加快企业数字化建设。其次,鼓励企业制定关键风险点备份方案,鼓励龙头企业风险管理主动性介入。第三,强化企业利用保险工具应对风险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