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全球甬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志达坚持做一件事 20年前画图设计20年后设计画图

方志达

    出版于2011年1月13日的《杭州日报》,年份久了,纸张有些许泛黄。

    第28版,刊登了报纸评选的影响杭州楼市的30人,南方建筑设计院院长方志达便是其中一位。入选的评语是:

    “在2005年以前,南都(南都集团)与绿城(绿城房地产集团)双峰并峙,主导了杭州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话语权。除了南都的高管成员,方志达同样是‘南都神话’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从南都·德加公寓到竹径茶语(良渚文化村),再到湖滨商业街,几乎所有南都旗下的楼盘,都出自方志达及其南方建筑设计院的手。当年,他们呈现了比绿城设计院更旺盛的创造力。”

    在方志达不算短的建筑生涯里,大部分时间和作品都被放在杭城。他太熟悉这个城市的肌理了。然而,去年,他将目光从杭州的湖光山色间抬起,向东望去,落向甬江北岸的宁波文创港。有人颇感意外。

    可了解他的人,却能解读出他“回归乡土”的欣然意味来——是的,方志达生于宁波,长于宁波,成于杭州。

    到杭州去

    说起来,方志达学建筑是碰巧“撞”上的。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那个冬天,570万考生走进考场,走向知识的春天。这些都被年轻的方志达看在眼里。

    那时候,高一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1978年,还在宁波第十五中学读高一的他,考进了一所宁波的师范类院校,这和他心里的预期还是有些差距。次年,方志达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

    “那时候,我可是没有一点绘画基础啊!”他仍能回忆起当年,自己是如何依靠中学时候出黑板报的一点画画经验,慢慢学习积累的。

    1983年,方志达本科毕业,进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开始实战操作。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他当时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设计在今天看来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也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我发现,当时的社会稀缺建筑学专业人才,所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我们闯一闯。”

    横刀立马,一闯就是三十多年。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最好的年代。当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打开,自由的水流渗透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却又是那么的肆意。

    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轰然成势,足以包容许许多多看起来匪夷所思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创意。比如,玉皇山南脚下横亘起一座金融、文创、旅游产业主导的基金小镇。

    历史上的玉皇山南是典型的山水田园,直到1906年,铁路玉皇站在钱塘江畔的一片江滩芦塘上建成。这是杭城第一个火车站,是江墅铁路支线的一个重要站点。

    “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它只是一个小站台,上下行仅二股半道,第一次通车旅客不足50人,货物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背扛,但它作为现代工业的一个系统化工程,不仅提供了通往各地的快速便捷运输方式,也担负起了塑造城市的使命。”方志达说。

    清末民初,杭州资本主义的萌芽,首先在钱塘江玉皇山南一带生长,发电厂、火柴厂、建筑材料行、堆栈、混凝土码头、汽船轮渡接踵而至,形成了杭州现代城市的雏形。

    进入新世纪后,杭州开启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玉皇山南的综合整治也拉开帷幕。方志达团队在约150公顷的园区内,将工业时代的陶瓷品仓库以及其他旧厂房仓库和旧民居,改造成了办公建筑,呈组团状分散布局在山南的山水间,又引入金融、文创、旅游等产业进来——以新兴产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意味着地区的经济结构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其实,在做特色小镇之前,南方设计的绝大部分业务还是道路改造,杭州的解放路、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改造都是他们完成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全国做了1200多公里长的道路,每一条路都在讲述一个老故事。

    “可在改造道路的时候,我们发现,光是捡起历史的碎片还是不够,因为每条道路的商业定位都不一样,我们做改造就必须要理解这个产业,本来是一层皮的事情,慢慢地就做成了里子。一条道路、一个区域的产业都要规划。”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驱动下,他们在全国做成了500多个特色小镇。浙江省内最出名的特色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艺尚小镇都出自南方设计的手笔。

    后来,他们将目光望向宁波文创港的底气也来自于此。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