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斌 朱一诺 疫情期间,口罩、额温枪、消毒水等防护用品成了稀缺资源。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无良商贩浑水摸鱼,或恶意抬价,或乘机诈骗,或以次充好…… 记者在12345热线后台(目前12315也已并入该热线,可以同时拨打,自动转接)了解到,从1月底到3月初,有关口罩的投诉达2868条,成为近期的投诉热点。 这些假冒伪劣口罩,不仅不能达到防护效果,反而还会影响人体健康。 B 除了假货难防,恶意诈骗也时有发生。 2月19日,江北一企业主陈女士报警称,其因公司复工需要采购5万只医用口罩,几天前,在微信上经人介绍认识一个自称有口罩货源的人,出于谨慎还通过“天眼查”“企查查”反复确认对方身份信息,确认无误后,她预先支付了17万元货款。 可没想到,陈女士仅收到了4000只普通口罩,且均为“三无”产品,联系卖家也迟迟等不到回应。 接到报案后,江北公安分局民警立即根据陈女士提供的信息循线追查,发现诈骗嫌疑人所提供的企业信息和身份信息均为虚假,账户内的资金也早已被转移。 公安机关通过陈女士的介绍人获悉,诈骗嫌疑人利用熟人介绍的方式实施诈骗,而这些介绍人为赚取介绍费无意中成了“帮凶”。最终,民警依据“大数据”研判分析找到突破口,准确锁定了诈骗嫌疑人,并于2月20日成功为陈女士追回了被骗的资金。 无独有偶。宁波的傅先生通过朋友圈里认识的朋友介绍,联系上了一位口罩卖家,并通过支付宝转账了5万元预付款。 这批号称通过内部渠道来自湖北仙桃的口罩,却在过了交付日期后被一再推迟。期间,卖家一边信誓旦旦保证货能按时到,甚至表示“你如果不相信,我现在就把全款退给你”,一边却找各种理由拖延——“被警察拦下了”“要补开特殊通行证”“货到了仓库集中发货”“厂家的司机怕有风险不想来了”……一旦被要求发定位、发视频,就会突然消失不回复。 最终货是收到了,但最让傅先生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口罩没有包装,薄到透明,像纸一样轻轻一撕就碎,明显是劣质口罩。”傅先生立刻与卖家理论,表示如果不退款就马上报警,对方心虚,很快就退款了。傅先生反思,都怪自己心急,失去了理性判断。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仅江北公安分局就已累计破获涉疫物资诈骗案件12起,及时冻结并返还被骗资金近23万元。 警方提醒,那些“朋友圈口罩”“微商口罩”套路基本相似,多声称有厂商或者供应商渠道,但以订单量大、特殊时期物流不能保证为由,让消费者先交定金或全款,并声明下单不退,收钱后“拉黑”甚至“失联”。 当前正处于企业复工复产高潮期和疫情防控关键期,口罩等各类主要防护物资在一段时期内仍然紧俏。因此,企业主和市民在购买口罩等防疫用品时一定要通过正规可靠渠道,如实体药店、大型超市,以及正规电商平台等,要注意看清口罩的型号、效用、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报案,也可以直接拨打96110热线与反诈中心联系。 A 1月26日左右,一篇题为《TB口罩无良店铺避雷收集!已更新60家……》的豆瓣贴子在朋友圈里流传开来,贴子从工商执照、售后评价、店铺法人关系等角度收集了60多家疑似销售假口罩或恶意涨价的淘宝店铺。小徐和好几个朋友下单的店铺也在名单中。 “不清楚这条贴子内容是真是假,但口罩质量直接事关病毒防护有无作用,大家都宁可信其有。”看到贴子后,家住鄞州的小徐立刻找到自己购买的N95口罩订单信息,在商品评价里果然看到有不少买家收到货后质疑产品包装、做工等问题。有些买家指出,购买时,商家说是独立包装,但收到的却是塑料袋装的一大摞,让人很不放心。 “这家店铺名为某旗舰店,看起来特别靠谱,甚至淘宝首页推荐,但这家店并不是专营N95口罩的,而是销售一些防尘口罩、遮阳伞、雨衣雨靴等日用品,让人越想越不放心。”小徐告诉记者,看到网上的质疑信息时,他买的口罩已经到货了,“好不容易买到的口罩,却不敢用”。 小章也遇到了同样情况。“我是1月21日订购的售价139元30枚的KN95独立包装口罩。看到贴子时,口罩还没发货,于是立刻选择退货。”小章感慨道,“没发货时,急得一天刷好几次订单进度,现在却庆幸发货慢了。目前,我订购的那款口罩已经下架。”尽管如此,小章还是未能躲避假货的侵扰,她在拼多多上购买的N95口罩也是假货。 小章告诉记者,当时口罩实在难买,看到朋友圈里发布的微商链接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了。10只带呼吸阀的口罩售价49.9元不算贵,店铺名称也是某旗舰店,甚至有官方认证标志,所以,也就没想那么多。 “可是收到的却是冬季防雾霾、防甲醛活性炭口罩,包装上虽注明了防颗粒物、防工业粉尘、防雾霾、防汽车尾气、防二手烟,但未标注防飞沫和N95。”小章气愤地说,仔细查看店家营业执照发现,这家义乌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物技术研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日用百货、工艺品、服装、电子产品、化妆品(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而且,店铺内容也已经清空。 对此,江北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医用口罩均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外包装上均标明生产许可证号、医疗器械注册证号,并会标明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日期,请市民采购时注意鉴别。 面对形形色色的防疫物资,消费者在购买时务必擦亮眼睛,保持定力,切莫盲目相信虚假夸大信息。对于部分经营者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拒不履责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拨打12315、12345进行投诉,或向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等相关执法部门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