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迁入宁波来源地排名(截至3月28日) |
2 工作日出行强度 已恢复往日水平 春暖花开,时光正好。宁波市民是否有趁着周末出门“买买买”的意向呢?从百度迁徙的数据来看,现在还很难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数据显示,去年春运返乡后的工作日内,宁波的城内出行强度,基本维系在5.72-6.03之间,而休息日则稍显回落,分布在4.87-5.54左右。然而,今年自3月17日之后,虽然工作日数据已经恢复如常,但周末却明显“跳水”,低至4.7左右。 是什么造就了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恐怕是因为城市居民们的日常工作虽已开展,可一些配套的生活娱乐场所、教育培训机构却仍未全面恢复,从而降低了出门逛街时可选择的余地。这就导致大家周末的出行强度,仅为原先的90%左右。 高德地图的数据,也与之相互印证。在最近7日拥堵路段中,世纪大道和东环北路均榜上有名,这恰是每个沿线上班族的“切身之痛”;而在商圈拥堵排名中,仅老外滩和城隍庙这两大商业街入围,却不见本该热闹的鄞州万达、钱湖北路一带,可见其潜力仍待时间激活。 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想在疫情结束后看到消费“报复性增长”,并不太现实。知名财经作家秦朔认为,这场疫情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比如,有些人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不愿意参与过度的人群聚集。但其中也蕴含着不少商机—— “从中长期看,消费仍然会复苏和发展。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和公共卫生的需求会增加,而一些用科技手段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的产品,如智能手环、家庭护理用品,可能迎来供不应求的商机。” 3 杭州成为 宁波最“亲密”的好伙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时隔一个月,迁入宁波的热门来源地,出现了一场“大换血”—— 一个月前,迁入宁波的人口,大多来自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可见外来务工人员的返城工作仍是当时流动的主力军。但至3月26日,宁波的人口迁入来源地却被省内兄弟城市取代,占比一度高达44%,而这种省内占主导的结构,与春运前宁波的日常状态相差无几。 由此看来,眼下宁波复工复产所处阶段,已经平稳度过了外来人口集中流入的周期,基本恢复至往常商务活动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成了宁波第三大输入省份,说明这些“解封”后的同胞也踏上了返工的征途。 年初,百度慧眼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绍兴一直宁波的首位联系城市。出乎意料的是,近日宁波最大的迁入来源地和迁出目的地,不再是“贴隔壁”的绍兴、台州、舟山,而是共唱“双城记”的杭州,其占比接近10%!而迁入与迁出的比重相当,则说明杭甬之间,是一种以短途差旅为主的双向互动,并非是单向度地返工或久居。 尽管城市爱好者们常把杭州、宁波拿来比较,但这对“双子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比如,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坐拥不少省级机关、金融机构、公司总部,宁波自然离不开;而杭州也是宁波口岸的重要腹地,每年有大量货物从宁波港的“大通道”出海。 还有一组数据揭示了宁波的提升空间。3月26日的数据显示,包括宁波在内全省共有6个城市“联络”最频繁的伙伴都锁定在杭州,只有台州、舟山与宁波最亲密,而杭州则更“青睐”邻近的嘉兴。 一方面,以宁波为区域核心的甬台舟三地往来,恰与“宁波都市圈”的设定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宁波在省内的辐射能力,和杭州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要想在这一点做改进提升,势必要让这座城市集聚更多的顶尖资源,如打造总部经济、发展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等。 此外,目前宁波在全国的热门迁入地中,排名已从一个月前的TOP10,跌落至第26位。这说明复工时间的领先,让宁波的外来人口流入高峰在2月底提早来临,却也折射出宁波在全国的交通网络中,并不占据枢纽地位。 当然,这一点并非没有想象空间。去年,杭州湾跨海高铁全面启动勘察,一旦这个重磅项目落地开花,将让宁波融入上海的“1小时都市圈”。届时,上海在宁波迁入地中的规模,或将有更大的增长,甚至带动宁波在整个长三角中的交通地位。记者 严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