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全球甬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红云:谋转型促传承坚守老字号30年

    转型 

    在振兴老字号的路上,陈红云感觉自己知识的缺乏,为了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她是四进大学。高中毕业后,陈红云读了大专,这是她第一次进大学,学的是工业会计。毕业后,先在一家国企当会计。接掌“赵大有”后,年过不惑的她第二次进大学,在宁波大学读法律专业,四年后取得了法律本科学位。本世纪初,她又到高校学习工商管理,写的毕业论文把自己的企业进行了一番详细剖析。2015年7月,62岁的陈红云还考出了国家品牌管理师。

    从2012年开始,陈红云开始谋划企业转型,大力发展专卖店销售模式,当年就投资100万元在南塘老街开设了“赵大有”专卖店。2013年在大步街、鼓楼沿开设了门店。陈红云欣喜地看到,专卖店颇受老百姓欢迎,节日时“每天有1000多名消费者来购物,其中年轻消费者占到三成以上。”

    如今,人们只要到南塘老街,就可以到赵大有的店铺里面购物,体验宁式糕点的传统文化。旧时南塘河畔的“南门三市”,为宁波最古老、最繁荣的农贸市场,堪称甬上商贸文化的源头。“赵大有”门店是一个二层的历史建筑,一楼是展示和销售区,包括有上百年传统的印模、蒸笼等一些老物件,楼上是体验区,开展的是宁式糕点DIY体验活动,由赵大有的老师傅手把手教,用户自己动手制作。

    陈红云还带领“赵大有”积极“触电”,线上线下相结合试水新零售。2019年,“赵大有”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开了店,还开通了“饿了么”外卖服务。

    非遗

    陈红云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宁波糕点,如油包、金团都不了解,对宁波的民俗文化失去了记忆。于是,她自编写了刊物《岁月留香》,介绍宁波的传统民俗和糕点文化,传播非遗文化;她还专门建设了非遗展览馆及多个体验馆作为非遗传承基地,将传统的工艺、物件和文化呈现给大众;业余时间,她到宁波市区的小学、社区,开设培训班,免费传授宁波糕点的文化和技艺。

    2014年,“赵大有”成功申报了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式糕点制作技艺”,作为保护单位,“赵大有”建设了多家传承教育基地,如公司的非遗展示厅、梁祝文化园的体验馆、西江鄞州区非遗馆的体验展示、天宫庄园的天宫城堡职业体验馆、南塘街区的赵大有店二楼体验室等。为了系统性地介绍宁波的传统糕点文化,2015年,陈红云就开始构思“宁式糕点博物馆”。

    经过三年的努力,2017年3月8日,“赵大有宁式糕点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个建筑面积5760平方米的博物馆,集历史讲解、工艺表演、顾客体验、产品展示、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等为一体。博物馆从河姆渡文化、宁绍平原农耕文化引出,孕育宁式糕点历史与发展,展出文物百来件,收藏品近千件,通过大量文字、故事、实物、图片、绘画、音与光的场景模拟实景再造、互动体验等生动布展,演绎了宁式糕点浓厚文化氛围,在馆内能领略宁波特有的风土民俗及人文风貌。

    目前,陈红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博物馆的青少年实践基地的运作中,她在馆内还专门开辟一间房作为教育基地,让小朋友现场制作各类宁波糕点,感受宁式糕点制作的技艺,让青少年们通过糕点的看、做、尝,加深对糕点传承文化的理解。博物馆还推出“开笔礼”、国学吟诵等活动和书法、围棋、古筝等课程。2017年赵大有博物馆被宁波市教育局授予“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

    身处博物馆中,岁月仿佛被凝固,老宁波人旧时的记忆与味道就这样生动地重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