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大事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6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背后的宁波大格局

    科技成果转化的“起航地”

    去年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一家宁波企业的高光时刻。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的主导者,浙江蓝卓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受邀参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布会,展示移动版工业操作系统supLink。同年,蓝卓等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企业内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项目,这是工信部当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公开招标的40个项目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与5G直接相关的项目。

    很难相信,这是一家成立才一年半的企业交出来的“答卷”,如今估值13亿元。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规划执行部部长林奕专说,持续孵化一批像蓝卓一样,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科技公司正是他们的目标,将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研究院内还有中控微电子、国利网安等8个优质孵化项目。”

    成立于2013年的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可以说是宁波比较“老牌”的研究院了,其孵化的企业创造了宁波、浙江乃至全国多项“第一”的好成绩。

    比如,投资孵化的“琻捷电子”项目成功研发的第一片国产车规级胎压检测传感器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量产,2019年出货量达1000万片;“察微病理”项目研发的第一款国产全自动病理染色封片一体机入选国产优秀设备,打破国外设备垄断;“柔创纳米”项目投产了第一条国产干法动力锂电池隔膜生产线,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但现实情况是,科技成果大多不能“即时转化”,企业对科技成果“接不住、用不了”。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成为摆在不少研究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主要采取直接孵化的模式,而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则是将大学本部资源带到宁波与本地产业链实现“强强联合”。

    仅北航就在宁波设立了6个创新研究中心,分别是王华明院士领衔的高端工模具中心、徐慧彬院士领衔的航空发动机中心、闫楚良院士领衔的先进飞行器中心、郑志明院士领衔的高精尖中心、房建成院士领衔的精密仪器与磁悬浮中心、焦宗夏院长领衔的先进机载机电和飞控中心。每一个研究中心都与宁波的制造业家底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紧密相关。

    “航空发动机中心已完成近期和中期产业化项目基本信息和需求调研工作,启动汽车轻量化材料成果转化前期工作;精密仪器与磁悬浮中心已与宁波当地企业签订无磁加工设备、精密机械加工、磁性材料供应等合作项目8项,并谋划与宁波胜克换向器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中国商飞和北航共建的大飞机创新谷飞控液压起落架联合实验室稳步推进中。”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世维告诉记者。

    虽然西工大宁波研究院落地才半年时间,但依然有10个产业化项目陆续注册了公司,包括OLED材料及传感器件、特种柔性阻隔膜、柔性电子浆料、船舶航行发电变革技术等。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每一家研究院其实都是一名探路者,他们不断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但共通的是,多类型、市场化的研究院体制正有效激发宁波“造血”的活力。

    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4月3日,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向宁波上市公司和高技术企业发出一封特别的招聘启事。

    “我们和兵科院宁波分院、均胜电子、激智科技、长阳科技、永新光学、卢米蓝等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招收的15名工程博士可以带着他们原先在企业中操作的课题来我们研究院上课、做科研、做转化。目前来看,报名非常火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认为,这将有力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研发实力。

    去年,国际供应链专家、曾在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企业工作多年的熊博士在加盟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时候,曾发出过一句感叹:“每次与宁波‘老板’接触,我都能感受到他们言语中那种强烈的转型升级渴望。这是我决定回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他看来,不管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精益生产、运营改善都是不可或缺的改造环节。他希望借助自己这些年的技术积累,更好地为宁波企业做一些服务工作。

    还有20多名院士、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和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师,怀揣着与熊博士同样的心情参与了雅戈尔年产13万套高端定制西服智能工厂项目、赵氏集团汽车底盘系统智能化工厂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实现了“定制化”。而面对一众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他们想的是如何“通用化”——开发一套智云端设备,解决了不同设备之间数据交互的难题。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不放弃工厂原有设备,是一种最简单、最省钱的转型升级方式。

    自2018年4月开院以来,智研院累计服务宁波制造企业超300家。其中,为近70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为50家企业的智云端设备提供上云服务,为15家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厂规划设计与工程服务。使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物流运转效率提升15%以上。

    尤其是疫情期间,越来越多宁波企业意识到,机器换人、智能化、建智能工厂是未来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宁波426家“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4成企业表示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步伐。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