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杭州湾新区项目群、谋划沪甬跨海大通道 推动“甬舟一体化”……

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跑出加速度

    记者 史旻

    春回大地,光景时新。

    自2月10日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后,GDP万亿级城市宁波如一名蛰伏的善跑者,已筋骨舒展,火力全开。

    在宁波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开放门户。其中,强调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规划、省行动方案和市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四大”建设。

    在昂首阔步迈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新征途上,宁波应该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担起重要角色?一张恢弘壮丽的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1

    大湾区缔造新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提了很多年,在这个愿景背后,是提升城市间协同效率,解决利益协调不畅的迫切需求。

    从五大湖城市群沦为“锈铁地带”的前车之鉴,到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核心带动、圈层协同”的经验之谈,不难窥出,世界级的城市群应该实现从政策、行业、市场三个维度,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高度结合,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满足各地不同的利益诉求。

    为此,宁波将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前湾新区就是宁波融入长三角、服务浙江大湾区的重大产业平台。

    自去年7月揭开神秘面纱,这个高能级平台的强大引擎已然启动。在前湾新区核心区——杭州湾新区,不久前集中开工的项目群建设正在热火朝天推进,既有补链、强链、延链的产业类项目,又有打基础、惠民生的保障类项目;在前湾新区余姚片区的中意宁波生态园,吉利超级工厂的生产线一刻不停,一辆辆最新车型领克05快速下线;在前湾新区慈溪片区,前湾创业创新学院新近挂牌成立,并设立1亿元的“前湾天使基金”……

    市政协委员、慈溪市政协副主席李湘虹提出:

    “宁波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要有‘以长板服务长三角’的意识,各个城市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整体竞争力和发展目标中寻找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联动,才能有效发挥大平台效应。”

    如今,宁波前湾新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这一国家级战略中的定位已经日趋清晰,那就是成为对接上海的桥头堡,开发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域,承接非核心功能,打造成为沪甬合作引领区。

    “取长”,可以发挥宁波发达的民营经济优势,以扎实中高端产业基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对接上海、江苏等地的优质要素资源。目前,前湾新区已形成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聚集了吉利、大众、方太、慈星、甬矽等一大批龙头企业。2019年,新区实施规上工业总产值2211.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508.4亿元。

    “补短”,可以依托上海都市圈,打通人才通道,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式人才共享”等沪甬人才柔性流动模式。从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落地、科创平台设立、申报重大人才项目、给予薪酬补助和工作津贴等方面制定宁波人才软性管理机制,借鉴上海“人才注册制”的做法,进一步打破长三角地理边界尤其是行政管理边界。

    根据规划,今年前湾新区将安排重点项目116个,力争全年新招引项目80个以上,总投资不低于800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以上项目20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