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模式”下的磨练 今年的开年,美康生物董事长邹炳德过得并不平静。疫情对于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冲击,远超过他的想象。 “这是美康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邹炳德同时表示,尽管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但在黑暗中仍要保持坚强。 2月中旬,经过两个星期的研发,美康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蛋白快速检测这两款试剂盒产品通过临床验证、注册审批等环节后,正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为疫情防控助力。现阶段,来自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的试剂订单已经排满了生产计划。 邹炳德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2小时可以出结果,蛋白快速检测只需要10分钟。”简单来说,通过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检测、快速检测不仅对病人确诊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有效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特别是发现无症状或在潜伏期的病毒携带者,具有关键作用。 这次研发某种程度上是“临危受命”。自1月10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被首次破译并对外公布以来,美康生物第一时间组建两个项目团队,开始“特战模式”,邹炳德亲自抓落实,宁波、杭州的两个团队20多名研发人员紧急集合,从试剂配方验证入手,到试剂配制工艺摸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蛋白快速检测这两款试剂盒产品的研发生产工作。 就在3月24日,由美康生物生产的10万人份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IgM/IgG)联合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试剂,由意大利政府专机输送至意大利,为当地防疫工作提供支援。 “前期因疫情影响遭遇的损失,有望通过国外市场,追回这部分损失。”在邹炳德的设想中,2020年公司整体业绩不会有大的影响,总体还会是平稳发展。 除了试剂成了防疫的“主力”外,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小的口罩成了“稀缺品”。 2月4日,在家休息的斐戈集团董事长施云接到了市政府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市防疫应急物资紧急转产的会议。 随后,斐戈义不容辞地成为15家转产企业之一,承担起了民用口罩和防护服的生产任务。从款式设计、面料采购到安排工人上岗……短短两天时间,斐戈就下达了15吨的防护服面料订单,又投入两百万元购买两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和1000平方十万级无菌车间的改造。 斐戈主做服装出口,原本年后就要制作生产的订单,有英国、澳洲、美国等国。“当时只能搁置,损失巨大。”但施云说,斐戈做这件事的意义不能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就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在社会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作出自己的贡献,才是企业最大的价值。 夜以继日,加快生产。斐戈生产了超过1000万只口罩,20万套防护隔离衣。 “这场疫情中,斐戈人没有缺位,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施云说,这是企业创办至今最大的一次挑战,也是最大的一次收获。 “危中寻机”的转型 危中寻机。这是不少企业家所奉行的商业法则。 在邹炳德的印象中,管理企业和登山是一样的,它是连续的过程,每时每刻都让你在不确定性当中继续前进,寻找确定性。 时针往回拨15年,2003年“非典”肆虐,市场上检验试剂紧缺。而抗击“非典”需要大量运用检验试剂,而这一市场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价格普遍很高。 正是那场疫情,让邹炳德决定抓住时机进军体外试剂诊断产品市场。美康生物就此起步。 那场疫情,成就了美康生物,也催生了检验试剂的市场空间。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又会是一次危中的机遇呢? 邹炳德坦言,机会一直都在,自己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随着中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政策自2015年提出后一步步下沉落地。这些年美康也不失时机大力研发新产品,布局区域检验中心和慢病管理系统,助力国家分级诊疗落地。 “我们已经推出了一些老年常见慢性病的临床检测平台,以后居民在基层社区医院,甚至不出家门就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和快速诊断。”邹炳德说,在他的大健康产业链中,依托研发能力和人才梯队优势,将让美康生物构筑了坚固的“护城河”。 疫情让国内外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俨然是一次洗牌。逆势突围,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无准备是‘危’,有准备是‘机’。虽然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和高端产品核心光学部件的配套,不同于普通消费品,但我们的客户和市场大都是疫情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所以我们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毛磊说,疫情让全球经济放慢了脚步,也让公司能腾出时间来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我静下心来对公司23年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毛磊说,“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在生命与生存中的作用,看到了我国科学仪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看到了我们的关键基础元器件供应链的短板。中国的科技企业,任重而道远。” 永新光学今年发起了一场从上而下“不忘初心,转危为机”的学习活动。 毛磊说,尤其是研发系统,在以新厂区的整体搬迁为契机下,以设备投入、工艺项目的集体启动发力,加大了面向市场的科研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同时在去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基础上,加快了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的落地,为生命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替代、为高端显微科学仪器的商品化做好准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疫情是考验,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毛磊说,中国科学仪器特别是生命科学仪器和关键部件的机会,是企业国产化替代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