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B

    “国之重器”宁波力量

    如果说北斗系统的下游应用场景能打开市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视野,那么上游的航天相关产业链,则能给宁波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当我们把目光从北斗移至整个航天产业,会发现已有不少宁波民企凭借雄厚的制造实力,成为“国之重器”的“幕后英雄”。

    它们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远不及下游应用,但这些在前沿交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带来的往往是“0”到“1”的突破。

    在北斗导航系统建成的背后,离不开材料行业的“粮食供给”,而航空航天连接器作为电子链路的重要基本单元,能助力电力信号在太空中实现高速有效传输。作为全国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宁波博威合金曾与中航光电等连接器龙头企业合作,成为其优质材料的供应商。

    目前,博威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高端合金材料已具备替代国外进口材料的能力,可有效解决太空环境下通讯传输稳定性、持久性的问题。

    宁波伏尔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材料,在核电、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还为宁波“捧回”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殊荣。

    依托上游高性能材料优势企业的发展,宁波正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

    除了新材料领域,宁波的星箭航天,为天宫二号提供了一台增压混气气源车,还承担了我国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氦气系统适应性改造重任;宁波永新光学生产的光学镜头则为嫦娥四号探月提供了“眼睛”;而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的拍摄,背后则隐藏着宁波菲仕机电的坚实力量……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管如镜总结道:“宁波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航天基础工业,具备较好的产业配套基础,正在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应用示范的空天信息产业链。”

    C

    北斗如何闪耀宁波

    不过,这场“仰望星空”的产业布局,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推进才能照进现实。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崛起的背景下,该如何让北斗全产业链更好地为宁波赋能,助力宁波的航天制造腾飞?

    眼下宁波的航天产业领域,正在汇集一些高能级的平台和科研院所——

    今年1月,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举行项目集中开工入园仪式。自建设伊始,科技城就将产业发展目光定位至商业航天、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目标是打造千亿级航天产业集聚区,建成国际航天港。

    围绕着这一蓝图,已有不少项目落地开花。2018年12月,由北京天链测控投资建设的宁波测控地面站正式运营。它可与卫星建立600M以上的数传链路,曾为我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提供测控通信保障。总投资额2亿元的星箭航天航空研发制造项目、预计投产后年均产值20亿元的明腾电子卫星工厂项目,都于今年年初签约。

    在卫星下游应用领域,中国科学院宁波籍院士、光电领域专家王建宇的工作站,已在浙江北斗正式落户。王建宇院士是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的发射总指挥,主持研制了多种超光谱遥感系统。工作站的引进,无疑能为宁波探索“北斗高精度+”应用场景贡献一份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曾多次担任酒泉卫星控制系统的“体检医生”,承担“天宫一号”控制系统核心零部件的检测分析任务。这些年,宁波还相继引进了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大院大所,让这些“智囊团”为宁波的星途增砖添瓦。

    有了平台的基础,把握北斗三号完成组网后的产业趋势,更是时不我待。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航天领域的参与度逐渐提升:无论是主营汽车产业的吉利集团,还是二次元文化聚集地B站,都在试水小型民用卫星的发射。这也预示着宁波可以探索商业航天兴起带来的机会。

    管如镜认为,宁波应借力卫星互联网加快商业卫星的应用探索,并探索卫星大数据交易,以延长在全产业链中的价值。

    另据《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北斗导航面向的大众市场更是一片蓝海,在智能手机、车联网、穿戴设备等终端将迎来快速发展。

    对于坐拥汽配和家电这两大产业集群的宁波来说,北斗“全球时代”的开启,无疑将迎来产品迭代升级的契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