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全球甬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国生: 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

    推动中新交流

    浙江籍商人到新加坡开拓业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加坡的建筑、木器、百货、钢琴、眼镜、书店等行业,都不难发现成功的浙江籍商人的身影,像被称为影视界巨子的邵氏兄弟,也是以新加坡为重心,在南洋闯出了一片天地。据统计,至上世纪80年代末,在新加坡人中,原籍浙江的有1万人左右,约占新加坡当时人口的3%。目前,有10万浙商活跃在新加坡的各行各业,其中宁波约有2万人。

    为了凝聚浙商力量,李国生多方奔走,为成立新加坡浙江商会而努力。2013年5月1日,新加坡浙江商会成立仪式在李达三先生的卡尔顿酒店举行,吸引了很多国内浙商和新加坡企业家参加。

    为了把新加坡这个全球贸易中转港的优势和浙江的制造优势相结合,新加坡浙商总会每年都要举办主题活动,举行圆桌会议。如2017年举办“浙商走出去”主题论坛,参会企业包括100多家国内的浙商企业和300多家新加坡企业。2019年的活动更上台阶,新加坡浙商总会联合了东南亚的所有浙江商会联合办会,主题是制造与金融的对接。会上,新加坡浙商总会还与新加坡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李国生总希望为家乡的建设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他多次带领新加坡浙商总会的会员企业、三江会馆和华源会的成员来宁波和浙江考察,洽谈投资兴业的事。2012年首届宁波帮大会,李国生带了一个新加坡团到宁波,其中不少是“宁波帮”的第二代、第三代代表。宁波在新加坡举办的活动,李国生也非常尽心。2003年余姚赴新加坡招商,2008年1月举行的新加坡宁波周等活动,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现在不少企业的产品走出了国外,但企业和企业的品牌还未真正走出去。”李国生说,他希望广大企业跳出宁波和浙江看世界,多在国外设立一些销售办事处,销售员直接与客户见面,这是开拓国外市场的有效做法。

    他希望家乡的企业能够去新加坡开设公司、注册品牌,或者企业抱团合作,积极开拓新加坡市场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市场。开拓市场需要有用的国际化人才,除了助力宁波招商引资外,李国生还积极帮助甬企引才。“新加坡有很多国际化方面的人才能为甬企所用,他们是能代表组织机构走出去的,能打出一片天地,冲出一条路的人才。”

    李国生认为,甬商最大的危机是人才的危机,宁波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是品牌管理方面的或销售型的国际化人才。今年,他欣喜地看到,有两家人力资源公司上榜了2020年宁波百强企业名单。“事业成功靠人才,人才的价值重要的是看他的潜力,人才战略是个大战略。”李国生说。

    “有思路就有出路,有想法就有办法,有人才就有一切,只要努力开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国生认为,宁波的中小企业应该把眼光多放在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新加坡企业的合作与贸易。

    “新加坡具有非常好的地理优势,海运、航运业发达,转口贸易十分兴旺,这里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李国生说,如何利用好新加坡这个辐射多个周边国家的大平台,是广大中小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国际舞台传播宁波文化

    说起家乡宁波,李国生满怀深情,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他认为,宁波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关键是要学会把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平面化的陈列、展示和低水平的开发。

    他说,宁波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在历史课本中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宁波在发展稻作文化方面大有可为。另外,像王阳明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弘扬和传播阳明文化方面,宁波任重道远,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如何挖掘名人文化的现代性,做好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打响名人牌?如何让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力量涵养更多人的审美趣味与情操?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宁波文化?值得思考。

    熟悉李国生的人都知道,他是阳明心学的超级粉丝和研究者,研究阳明心学颇有心得。他经常受邀给一些企事业单位讲授阳明心学,也经常在国际舞台传播宁波文化。

    李国生还兴之所致开了一个名为“心学新解”的微信公众号,及时记下点滴感悟,汇集成“生活中的阳明学”。不知不觉,3年多积累了四五百篇文章,选其精华出了《每天读点王阳明心学》一书。李国生说,作为500年前的先贤王阳明先生的同乡,传播和弘扬阳明文化,他责无旁贷。

    “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走得越远越觉得我只是一个宁波人。无论我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凝聚宁波人生活智慧的‘老话’不时会在脑海中浮现。”李国生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最需要感谢的是父母双亲。在最困难的年代,父母亲节衣缩食,养育了他们兄妹3人,而且一个个培养成了大学生。他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他。

    在新加坡定居多年了,但每当黄昏时分,望着落日,他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在他记忆的深井里,故乡的黄昏早已定格成最美的图画。而家乡给他最深刻的记忆是秋天水稻丰收后,村里家家户户做年糕的情形。“那时整个村子被米香笼罩了。现在,传统的东西很难找到了,从前的日子也回不去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