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时空对话,也有诗和远方

印象城秋季城市艺术展。

    记者 严瑾

    如果没有疫情,这次中秋与国庆长达8天的假期,足以让人奔赴天南地北的“诗和远方”。然而,今年无论是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钟、车水马龙的秋叶原,还是宛如抵达世界尽头的梦幻极光,几乎只能停留在遥不可及的梦里。

    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意的栖居会戛然而止。即便留在宁波这座熟悉的城市,我们一样可以与时空对话,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平静地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并映照出每一位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

    10月1日的宁波博物馆,接待了上千位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人牵起爱人的手,目光流转,含情脉脉;有人举起手机,定格下孩子们全神贯注做月饼的画面;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在游客耳畔点头低语,弯下腰身的保洁阿姨擦拭起布满孩童手印的玻璃……

    对于我而言,这次来到宁波博物馆,是奔着甘肃省博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就在前不久,我刚看了《河西走廊》纪录片,汉武帝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的典故仍历历在目,而这片跨越两千年的绿洲,正是中原文化连接更广袤天地的开端。

    展览并没有让人失望。入口处的马踏飞燕(复制品),仿佛是策展人有意借耳熟能详的国宝,快速把观众拉近历史云烟。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队,更是勾勒出“车辚辚,马萧萧”的边塞气象。一些形象生动如表情包的唐三彩,除了令人感慨工匠们的巧夺天工,还让想到古人“乐感文化”的一面。

    当然,“阳春白雪”型的深思熟虑,并非是展览惟一的打开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商圈也开启了跨界融合,为商业空间增色。近日,印象城开启的“城市输入中”秋季城市艺术展,便是一个有趣的尝试:整个展览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部分,旨在思考疫情下人与城市间的关系——

    在代表“过去”的时光显像馆,滋滋作响的雪花屏幕正滚动播报“宁波环城北路开通”的消息;“现在”的边缘摄影展,呈现了寻常巷陌中的城市温度:北仑港、老外滩、鼓楼沿……而每个参与者还能上传自己镜头下的宁波,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这寓意着每位安居乐业的市民,都在为城市创造并输入独特的价值。

    “未来”的板块,则是保加利亚艺术家阿萨杜尔·马克洛夫“编织”的艺术品。交错的线条一如人际互动的网络,反映人与世界的连接。无论是中文的“宁波”还是英文的“Ningbo”,都由电脑、手机、海鲜、船舶等元素拼贴而成。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与城市互动的关系?这便是展览留下的思考。

    在人们的印象中,宁波是一座低调务实的城市,甚至可能组织一场清仓大甩卖,都会比文化艺术展更容易招徕客流。然而,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也许我们同样需要趁这个悠长的假期“慢些走,等一下灵魂”。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