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从“688”到“886”?

    记者 张波 整理

    最近一段时间,蚂蚁集团可谓名副其实的“网红”——从超快的上市审核到火爆的首发申购,每一个动作都自带“热搜”潜质,牢牢牵引着资本市场的目光。

    之前,蚂蚁集团A+H股募资高达344亿美元,刷新了全球IPO记录。而2万亿元的发行市值也已超越了“宇宙行”工商银行。

    “蚂蚁”俨然成了“大象”。然而,一夜之间,蚂蚁集团却从众人追捧的“香馍馍”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从高管被监管约谈到上市暂缓,频频登上舆论风口浪尖。

    蚂蚁集团的A股上市代码是688688,发行价为68.8元;H股上市代码是6688,发行价为80港元。对中国人来说,“6”和“8”均寓意“大吉大利”。

    如今,这头“大象”失足跌倒在资本市场门外,“688”是否会变成“886”?

    “蚂蚁”怎么了?

    原定于11月5日在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同时上市的蚂蚁集团,无论A股还是H股,首发申购的火爆程度均堪比“双11”——蚂蚁H股有155万人认购,冻结资金1.3万亿港元,双双刷新港股招股记录;蚂蚁A股更是吸引516万人“打新”,有效申购资金高达19.05万亿元,也创下A股新纪录。

    然而,在即将上市的前夜,11月3日晚,上交所、蚂蚁集团先后公告称,蚂蚁集团将暂缓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上市。

    在A股30年的历史中,类似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的案例并不多见。一石激起千层浪,蚂蚁怎么了?

    在上交所发布的决定中,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解释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以及公司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这些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监管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行业普遍认为,10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是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风向转变的标志。

    此次会议明确强调,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金融安全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从余额宝到花呗、借呗、相互宝,马云一直走在金融创新的潮头浪尖,还曾自嘲是中国金融业的“搅局者”。

    10月24日是蚂蚁集团确定IPO定价的第二天,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惊人言论引爆了金融圈。

    “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马云一番慷慨陈词触及了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核心,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问题。

    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网络小贷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经营区域、借款限额、联合贷款、融资杠杆、注册资本等方面提出多项要求,对此前监管政策进行了全面完善和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网络小贷办法》对网络小贷公司的单笔联合贷款、出资比例、注册资本、跨省经营等均有严格要求,类似蚂蚁集团的网络小贷公司,以较少资本金撬动高额贷款规模的高杠杆做法将不会再出现。这将对蚂蚁集团业务架构、营收结构、盈利能力、市场估值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1月6日,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央行、银保监会再度发声:不要玩“钱生钱”游戏,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