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制造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 陈旭钦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五中全会把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宁波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拥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功能平台。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充满活力的经济是深植于宁波的城市基因。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制造强市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宁波被国家赋予探路先行、探索创新的重大使命,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宁波将构建“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双翼齐飞融合发展格局,以发展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和“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为抓手,全面拓展“陆、海、空、天、网”五维产业空间。

    创新,是激发宁波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宁波已形成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甬江科创大走廊、海洋生态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宁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过硬、新旧动能转换不充分、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平台支撑能力不足、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还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等问题。

    宁波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短板,制约产业创新的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相对杭州而言,被远远甩出几条街,导致宁波在“双城记”竞合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宁波制造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外贸单箱货值约为深圳的1/5。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低于深圳、厦门、西安、武汉、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宁波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约为深圳的1/8,青岛的1/6。从制造业的价值区段分析来看,宁波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值占比仅在10%左右,与深圳、南京、合肥等城市均有不小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不足,会存在路径依赖风险。上世纪80年代宁波制造曾经引以为傲的“四大件”——凤凰牌冰箱、天马牌电视机、春风牌收录机、飞行牌自行车,现在都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销声匿迹。又如,宁波作为当今全球重要的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但是,全球10大顶级奢侈自行车品牌FRW(辐轮王)、MARMOT(土拨鼠)、TYRELL(泰勒)、TITUS(泰塔斯)、CASATI(凯莎迪)、NICOLAI(尼古拉)、COLNAGO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