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带来“吸粉”空间 要想判断宁波向全国“吸粉”的空间,首先得分析宁波第三季度吸引的人口分布情况。 目前,百度地图迁徙平台重新开放了今年9月22日起的迁徙大数据。记者选取了“十一”长假前夕的9月30日数据——当日迁入、迁出宁波的人口地域占比,分别能从侧面反映出宁波旅游探亲的人从哪里来,以及在宁波工作生活的人回哪里去。 数据显示,9月30日宁波最大的迁入来源地和迁出目的地,都是唱响“双城记”的兄弟城市杭州,而绍兴、台州、舟山、金华等“隔壁邻舍”,则是排名TOP6的往来好伙伴,说明宁波和这些省内城市有着良好的双向互动。 然而,在当日迁入宁波的来源地中,上海市的占比接近10%,远高于宁波迁往上海的规模;宁波的迁出目的地中,安徽、江西、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占比,合计高达25%。在阖家团圆的国庆中秋双节前夕,足以反映有不少回宁波探亲访友的游子,选择在上海谋求发展;而平时漂泊在宁波工作的朋友,仍有一部分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同时,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宁波“吸粉”的势力范围,约有四分之三集中在苏浙沪皖,在长三角外仍有“出圈”的潜力与空间。要想让宁波保持吸引力,还得从硬实力上下功夫:若是宁波的产业创新活力的全国排名不断提升,自然有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报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其中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百城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5.89%,排名全国城市群第一。 然而,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沃土中,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了其中的4.52%,和上海拉开了5倍的差距,排名位居杭州、苏州、南京、无锡之后。地处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在宁波之上。 根据第一财经联合启信宝的数据,宁波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5,但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框架来看,宁波仍有一些“偏科”的短板——热门的大数据、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发展相对薄弱,更缺乏顶尖高校助推“产学研结合”。即使相关人才赴长三角求职,也可能会首选上海和苏杭。 近年来,宁波已经意识到痛点所在,在引进大院大所、厚植栽树工程的同时,不断用政策向人才献上最高礼遇。今后,宁波还需一边补短板,一边扬长处,将“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工业互联网之城”“港通天下”的响亮名片递交至长三角以外的广阔天地。 生活幸福感成为“固粉”利器 事实上,生活在宁波的用户体验,恰是在长三角同类城市中可圈可点的“固粉利器”。11月18日,宁波连续11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令市民们颇感实至名归。 在百度发布的第三季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中,宁波的排名位居全国第72位,通勤高峰的实际速度为34.09km/h。在全国的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宁波是唯一一座拥堵排名50以外的“清流”。 相形之下,以“3D魔幻城市”著称的重庆拥堵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同为沿海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拥堵指数环比增幅超过11.79%,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拥堵情况都排在全国前20。倘若生活在宁波,便能少一分因堵车带来的焦躁,省下一些被通勤耽误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的汽车保有量在去年达到277万辆,位居全省第1、全国第15位,但同期宁波交通的健康指数仍能保持66.5%,在同类城市中位居第2的佳绩。这与交警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用科技保障道路畅通不无关联—— 鄞州的“协同智管停车”体系,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的“停车难”,让泊位日均周转率提升3倍;许多宁波车主使用的“阿拉警察APP”,在全国率先试点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等功能,增加了日常办事效率;全市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能精准判断道路的潮汐特性、信号灯优化情况,让道路的交通组织“更聪明一点”。 另一组有趣的数据是,今年第三季度,宁波奶茶店的分布数量位居全国第19位。在东南沿海城市的都市白领办公环境中,笑称每天一杯奶茶“续命”已成为常见的生活方式。作为“吃货天堂”的广州奶茶店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而宁波的表现也并不落伍——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竞相在此落户,背后正是广大城市中产消费场景的缩影。 同时,有行业分析人士将“星巴克指数”视为衡量城市活力的工具。目前,宁波光是鄞州区就有52家星巴克门店,数量位居全国主要城区第12,平均每天卖出咖啡超1.6万杯。这小小的咖啡背后,连接着一片大大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宁波需要把“生活幸福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一片极具城市活力的沃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