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栽树工程”再加速!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开园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一角。

    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王虎羽

    12月5日,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正式开园。

    从去年1月10日签署合作协议至今,这所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再一次刷新了我市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加强校地合作的速度。

    目前,该研究院已引进13支共计百余人的科研团队,与宁波11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3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在技术研发创新、研发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了“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弥补了宁波研发能力和创新人才不足的发展短板。

    A优势学科与本地产业融合互动

    大连理工大学建校于1949年4月,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都是该校的优势学科。

    这次在宁波建设研究院,实际上也依托了本部的强势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惠晓丽告诉记者:“大连理工大学科教资源与宁波地方产业高度契合,双方合作是科教与产业的互补融合。我们在17个一级特色优势学科之上,不仅建设了研究院的5大创新中心,还设立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支机构。”

    这5大创新中心分别是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与成型技术创新中心、信息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与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中的10个产业集群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信息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还在物色首席科学家之外,其他4个创新中心已与两院院士和行业大咖牵手,像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等都成为研究院的智囊团。

    围绕5大创新中心,研究院还依托本部的优质科教人才资源,采取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筑巢引凤,以大连理工大学领军人物、核心人物为先导人才,打造本土化的高水平人才团队,使大连理工大学的技术优势、技术积累在宁波生根开花。

    其中,海洋装备强度分析与创新设计团队在阎军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在复杂海洋环境下针对以柔性管道、海洋电缆/脐带缆、浮式平台系泊系统、抗冰平台、海洋风电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进行结构设计、实验验证、工程应用的技术,正好与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精耕的领域相契合。

    事实上,两者的合作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东方电缆承接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水下生产系统脐带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也是他们第一次与中海油研究总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接触。

    据东方电缆海洋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凯介绍,脐带缆集电力、液压动力、化学注入、通讯数据传输于一体,还需满足复杂海况的动态响应要求,其材料的强度、抗腐蚀和抗渗透性要求极高,是海底油气勘探、深海生产必需的一种特殊电缆,我国长期来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

    “多方合作下,我们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出了适合于1500米水深的脐带缆。脐带缆国产化不但让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也可为今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提供大量可替代进口的国产电缆。”

    不过,陈凯也坦言,受制于地理空间,那时候每一次合作都不容易,不是他们飞到大连去,就是阎军教授飞到宁波来。如今,研究院在宁波的落地不仅拉近了交流的距离,企业的需求得以快速响应,更拓宽了双方下一步合作的模式。

    对此,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永如也有同样的感受。在他看来,过去他们和大连理工大学本部科教资源的联动大多是以项目形式开展的。如今,双方的合作进一步上升到了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上,不仅助推了公司的转型升级,更能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助于将我市铜合金与应用产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为宁波新材料产业的新名片。

    研究院还着力建设一流科技成果服务运营平台,已引进华杨科学仪器(宁波)有限公司、宁波新冠联机电有限公司、拓中教育OMO创新研发中心等15家企业入驻孵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