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通勤距离:6.6公里 顾名思义,通勤距离就是居住地到就业地的距离。一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越大,居民在路上会花费更长的时间,也会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考验。 宁波在通勤距离上的表现相当“给力”,平均通勤距离为6.6公里,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仅超过拉萨、呼和浩特。平均通勤距离全国最高的城市是北京,达11.1公里,几乎是宁波的2倍。即便是长三角兄弟城市,如杭州、南京,平均通勤距离都在7公里以上。 也许有人会说,通勤距离的平均数,可能会受一些“市外居住、城区就业”的极端案例影响。比如,家住佛山却在广州上班。那么,通勤距离的中位数或将更能反映集中趋势。宁波的通勤距离中位数为3.6公里,仅超过拉萨、兰州,同样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处于较低的水准。 3.6公里的通勤距离,无疑属于就近职住的行列,说明不少宁波人从家到公司的距离,只需采取步行、非机动车等方式就能便利抵达。这固然和人们倾向于在工作地附近租房、买房、入住职工宿舍相关,也印证了宁波职住空间分布均匀的现状。 5公里通勤比重:61% 报告还给出了“5公里通勤比重”的指标,衡量居民就近职住、绿色出行的人口比重。 宁波的这一比重是61%,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与福州并列第四,仅次于拉萨、海口、兰州。即61%的宁波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从居住地到公司的距离在5公里之内。 报告认为:“5公里的可慢行距离,使居民具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时间和多样的交通方式选择,更容易拥有良好的通勤体验。” 想必每一位城市居民都对此深有体会:通勤距离越长,遇上堵车的概率越高。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更需要将通勤时耗控制在合理水平,以缓解交通拥堵等随之而来的“城市病”。 数据显示,宁波的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达83%,处于II型大城市的平均水平,超过全国36个主要城市76%的平均水准。 同时,全国还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所有通勤人口的13%。在宁波,仅有8%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可见,相对而言,宁波居民“堵”在路上的时间较同类城市更短。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48% 对于不少上班族来说,公共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报告通过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地面公交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反映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 宁波的45分钟公共交通服务占比达48%,说明在通过公交、地铁等方式上班的宁波市民中,有将近一半能在45分钟内赶到单位。 这一指标同样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却离“一线城市”中的广州、深圳仍有少许距离。这既与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关,也可能是因为广、深的轨道交通网络更完善,给沿线居民提供四通八达的通勤体验。 1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12% 报告选取的“1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佐证了这一原因。这一数据旨在体现轨道网与职住空间的匹配度,即有多少人的居住地、就业地均在地铁沿线1公里之内。 宁波的这一数据仅为12%,不仅离特大城市21%的平均值相去甚远,还落后于南宁、福州、南昌这三座II型大城市。而排名第一的广州,有37%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能够在离家1公里内踏上地铁,且公司就在出站1公里内。 这说明目前宁波轨道交通的站点分布,对职住空间的支撑作用仍有待提升。这种轨道布局与通勤需求空间错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宁波地铁客流量并不占优势的原因。 本月底前,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将开始初期运营,该线路全长35.95公里、设置25座站点,让东钱湖与江北慈城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相信随着4号线的开通,宁波地铁即将迎来“由线及面”的提升,为沿线居民的通勤与出行带来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