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均胜电子生产车间 |
 |
宁波3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国研东海分院制作 |
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姚力军博士所创立的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 在宁波,有很多像江丰电子这样的企业。他们虽无耀眼光环或惊人规模,却是业界当仁不让的“扛把子”,在复杂经济形势中乘风破浪。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是拥有200多项专利、在智能制造领域年均投资超5000万元的本土企业。公司总经理励春林说,企业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就为了把一个汽车配件——机动车门手柄总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做到手握关键资源,不怕客户流失。 另一家“单项冠军”企业海伦钢琴董事长陈海伦表示,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对快钱投机坚决说不。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才能始终辨清方向。“创业多年,从未被房地产、资本市场的‘赚快钱’诱惑动摇过。” 这些“单项冠军”企业还拥有全球视野,不断自我升级。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一系列跨国并购,全球整合市场、资源和技术,成为掌握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领域核心技术的顶级供应商。企业看似体量不大,却往往拥有核心竞争力,展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老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密封件是重型装备中极为关键的“小零件”,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会影响整体运行安全。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就是从事相关的产业研究。从记忆钢材、石墨垫片到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公司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以国产的“C型密封环”替代进口,打破了国外公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垄断。 其间,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艰难时供应商账款还不上,团队一度领不到工资。董事长励行根感慨:“锲而不舍靠的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以及突破国外垄断的勇气和志气。” 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基础领域的技术瓶颈,是很多单项冠军企业的家国情怀和专业追求,也是当下复杂形势下的现实选择。 随着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基建项目布局加快,拥有“硬核”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全球市场有核心竞争力,背后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支撑,发展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宁波市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其中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4.5%、3.9%、2.5%。 鼓励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宁波已拥有3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一座城市就拥有39家“单项冠军”企业,除了企业方面不懈的努力,宁波相关部门的付出,以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氛围有着密切的关联。 宁波市鼓励龙头民营企业与国家级科研单位联合建立实验室,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不少合作已蓄势待发、初见成效。 2020年6月,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共同设立了先进密封材料联合实验室,合力攻克关键材料创新测试难的问题。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承担的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已正式接受专家组审核,此项目方太已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项,专利成果应用将促使生产效率提升三分之一以上…… 宁波充分认识到“单项冠军”企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宁波有关部门专门起草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单项冠军”之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市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达到80家左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年均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项以上,打造形成10条具有特色优势的标志性产业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日益完善。 宁波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目的就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数量更多、实力更强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更多宁波企业成为全球行业的领跑者、中国产业链安全的维护者。 调研 手记 小康致富路,宁波制造强基础 宁波抓住“入世”后的制造业全球化契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及港口贸易。与此同时,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疗设备等领域成为宁波向高科技产业转型的突破口。 为了应对资源、环境、要素等方面的制约,宁波开始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全面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及“降耗增效服务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等专项行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2016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宁波启动单项冠军培育三年攻坚行动,通过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企业擅长的领域,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 从2018年起,宁波开启“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的新征程,从产业提质扩量与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攻关着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是宁波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