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
随后,包括14名专家委员会专家在内的百名专家又分组调研600多家代表性企业与科研机构,最终梳理出了200多个难题。 经过多轮意见征求,总计接收专家评审建议和征求意见百余条。编制专家组在充分吸收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重大专项,凝练专项内容,将原先提出的13个专项整合为首批8个专项。 “从目前公布的首批8个专项来看,切合宁波实际又与世界接轨。”崔平特别强调“与世界接轨”。“宁波出口贸易发达,很多企业都是与世界大品牌做配套的,产业布局必须面向世界,有前瞻性。这些专项实施到位,起码能做到国内引领,有助于宁波单项冠军的培育壮大。” 随着“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正式启动,接下来就是把事做扎实。“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要见实效必须一步步落实好,要经得起检验。”崔平说。 “感觉这些年,宁波科技前行的步子明显加快了。”崔平在感到欣慰之余,还提出她的看法——宁波应继续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及港口贸易。 与此同时,为加快经济转型,宁波全面推进“两创”倍增计划,通过传统产业的内部创新,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医疗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 2017年6月,宁波材料所召开领导班子调整宣布大会,崔平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材料所所长及党委书记一职。崔平在大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离任感言。正当人们为崔平的离开感到意外时,她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并担任李达三首席教授。 2018年5月,宁波“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推介会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攻克200个左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出100个左右战略性创新产品,形成若干个特色技术链条,催生带动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 “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是一个经过严格而缜密的“算法”形成的科学攀高路径,基本厘清了宁波制造业的技术需求,为饱受“技术制约之痛”的甬企明确了技术供给的方向。崔平,正是这套“算法”的领衔者,并担任“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主任。 “当时接到这样的任务,我也很担心,毕竟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不过,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是很有必要的。”崔平说。 “宁波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风口,科技创新已经从1.0跟踪模仿阶段、2.0产品应用端集成创新阶段,逐步向3.0关键核心原创+并跑领跑阶段迈进的关口,亟需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崔平解释,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件事对宁波很重要,她没有迟疑就接受了这份任务。“眼下的宁波正处于在自主创新、打造硬科技的爬坡过坎阶段。” 要通过这个重大专项,将上下游产业都带起来,在宁波产业经济的关键领域都实现自主创新,是崔平对这一“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的直觉认识。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是宁波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所有成员的苦恼所在——科技争投,投向哪里?是面面俱到还是点上突破?立足宁波制造业基础的科技创新,究竟该怎么搞? 从2017年开始,一场针对宁波的产业、企业“摸家底式”调查紧锣密鼓地展开——编制专家工作组累计征集了来自宁波企业的1500多个技术需求项目。 调研手记 科技先行,创新驱动,是宁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一个法宝。 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等科技平台的建设成效显著。 “最强大脑”的虹吸效应同样显著,城市创新主体也在加速集聚。全面升级“3315计划”“泛3315计划”和“3315资本引才计划”等引才体系。截至2020年6月,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63.1万人,在甬全职海内外院士累计达到23名,其中两院院士12名。全市69家研究院已聚集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 科技投入成效愈发明显。建立集天使投资、科技信贷风险池、专利保险、上市融资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2019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8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业创新生态日臻完善。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技术交易运营平台。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改革试点,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年均新增超10万家创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