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4日,本报记者徐文燕来到美康生物,了解核酸检测相关情况。 |
没有人留恋疫情带来的漫长假期。是的,我也毫不留恋。以至于我对这段假期的记忆是模糊的,停摆和忙碌是关键词。 少了油墨和铅字,并不代表我们媒体人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相反,我们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我们探寻真相的脚步必须加快,我们要用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媒介传递新闻——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正需要一群眺望、坚守、提问的人,了解世界,了解自身,彼此关切。 我们的休假早已结束,我们报道小组的微信群,从年三十开始,每天上千条对话消息,从上午7点跳动到次日凌晨3点,一直在高负荷运转,通过甬上APP、东南财金、宁波晚报、宁波晚报生活号等微信公号推送,为大家提供有价值、有思考、有启发的内容。 事实上,我们的笔头比我们的记忆,更能留下些什么。梳理战疫期间,我采访过的人,报道过的事,写下过的文字,我欣喜,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被治愈的过程。 1 采写《武汉城中宁波人》是在大年初二。彼时,武汉城中的普通人,大抵都经历了从恐慌到害怕,从害怕再到平复的情绪。我找到了几位在武汉的宁波人,他们有的在武汉读书,有的成为武汉媳妇,也有在疫情前回到武汉的新宁波人,他们的节日生活被一场疫情改变了,我感到,他们需要一个情绪的抒发口。 笔下,记录旋涡中人们最真实的状态和故事,还原那个一度被大家误解的城市。采访的最后,他们都向我传达出同一层意思,这几天憋得太难受了,感谢我能花时间听听他们的故事,哪怕仅仅是陪他们聊天。 2月份的时候,我们找了几个创业者聊聊,有餐饮店的小老板、软件公司的创始人、会展业的老炮、旅游业的头儿、美容行业的经营者,而他们所在的行业恰恰也是这次疫情中受创最严重的,许多创业者眼看无法复工,话说着说着,情绪一下子就失控了。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创业者裹挟其中的焦虑与忧思,而我们倾听的同时,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我们需要将所知道的官方、权威的有关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信息传递给他们;关注他们所经历的磨难和冲击的同时,我们发起了对企业近期经济情况调查的问卷,与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一起,对接下去宁波经济的走势作出研判。 我们做的还有更多,联系了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宁波疫情信息空间分布图,顺应大家的关切。当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希望从宁波口岸进口防护物资时,我们及时梳理了政策文件,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物资才符合捐赠标准,捐赠物资该如何办理登记。我们还邀请了几位律师对疫情影响下的工资待遇、延迟复工、出口业务等法律问题一一解答。 更多时候,是我们被别人治愈 2月10日,宁波成立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开通了包括市长电话在内的4部热线电话。他们就像是一个集体作战的应急“店小二”,专门帮助企业解决因疫情影响遇到的运力短缺,物流受阻,招工难,防疫物资短缺等各类困难。 我有幸能见证宁波经济反弹的全过程。一张10多米长的椭圆形会议桌边,围坐着20多名工作人员,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部电话、一个茶杯和一大沓的登记表和材料。会议室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他们都在认真地接听电话,或填写材料。 通过采访,我听到了很多暖心事。比如,申洲外地员工返岗包车是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又简化审批手续的;宁波企业生产的臭氧消毒实验装置是如何顺利抵达武汉的;应钟南山院士请求,生产重要医疗装备氢氧气雾化机的三家配套宁波企业如何最快时间内复工复产等事项的背后,都有应急小组的身影。 感谢你们的存在。这里就像是撬动宁波经济步入正轨的支点,随着一件件事项的办结,这座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管”正在被一点一点打通,呈现出健康活力的姿态。 2月底,我采访了一位雅戈尔高管。从确诊隔离病房出来的第一天,他给雅戈尔中原公司的40多位中高管开了一次电话会议,2个小时20分钟时间里,他似乎要把这确诊新冠后的24天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都一并给抒发出来。他说的最多的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作为一个拥有近千万人口、百万市场主体的城市,宁波在疫情的严峻大考中,全民动员、众志成城,防疫有力,复工有序。在记录这个城市恢复成熟悉模样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治愈他们,又获得自我治愈的能力。这大抵也是身为记者的意义之一。记者 王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