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今年经济工作的第二项重点是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总量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并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43%以上。 去年以来,我市加快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培育计划,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51家,居国内城市首位。工业经济快速回升,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4.3%、9.2%和14.9%,运行质量好于预期、好于全国。 据市经信局局长张世方介绍,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打造好“两城三高地”: 一是以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抓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实施“百企百项”计划,加快建设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0+X”标志性产业链。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健全产业链运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 二是以培育单项冠军为抓手,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现、成长、培育机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清单,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开展靶向攻关,引导单项冠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参与产业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壮大单项冠军企业群体。实施千百亿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以推进数字赋能为抓手,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加快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工控安全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计划,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水平。 四是以园区平台优化整合为抓手,打造全域产业治理新高地。 五是以优化服务保障为抓手,打造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 3.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年全市经济工作要重点落实的第三项任务。这正是宁波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 围绕这一目标,会议提出宁波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前,背靠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大量货物得以经由宁波销往全球。去年1-10月,宁波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223.6亿元,占同期宁波市进出口总值的27.8%。 无论是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的获批,还是RCEP协议的签署,都为宁波开放型经济带来了想象空间。其中,宁波片区的功能定位直指“建设国际航运枢纽”,从而服务于长三角、全国以及全球综合网络运输系统;而RECP的东风无疑将促进宁波和日韩、东盟、澳洲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根据会议,宁波还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对接全省“四大”建设——即“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 “四大建设”是浙江区域发展的主战略、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其中,大湾区是浙江新的增长极,必须摆在突出战略地位,宁波前湾新区便是其中的高能级平台之一;大都市区则是浙江的新高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便是一项核心。 这意味着宁波的经济发展不止局限在“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更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向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递上合作共赢的“名片”。 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宁波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进者。在“十三五”收官之际,通苏嘉甬铁路浙江段正式开工,为宁波深入对接“四大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重要载体。今后,宁波还将在产业、科创、人才等方面加强同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对接,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为了“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宁波还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推进内外贸一体发展,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在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方面,宁波市商务局局长张延提出了两个要点: “一方面,积极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平台作用,放大创新政策叠加效应。加快构建全品类特色口岸体系,提升医疗器械、冷链食品、日消品等贸易平台的集聚分拨功能,建设成为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另一方面,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在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大型商超、进特色街区、进夜市、进展会、进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精准帮扶,培育一批‘新国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