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资本对接模式,为人才铺设“快车道” 加快集聚资本要素,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发挥市级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将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各类社会资本子基金投资项目“白名单”予以优先支持。支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股权基金参与宁波市非上市人才企业的股权投资,对其首次到位不低于200万元的投资,按首次到位投资额的3%给予基金公司累计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加快畅通对接渠道,打造特色“人才板”,加快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甬江引才工程”人才板、科技创新板等特色板块建设。创新推出“赛事+资本”“项目+资本”等对接新模式,形成人才与资本日日有对接、周周有沙龙、月月有集市的局面。 加强上市扶持,以“凤凰行动”宁波计划为引领,建立起人才企业上市、上市再融资、股改、并购重组等全流程政策支持体系,对申报科创板的人才企业在专利申报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试点推行拟上市企业获取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改革,开展创业板注册制和新三板精选层等政策培训,“一对一”走访辅导重点人才企业,全力推动人才企业拥抱资本市场。 创新人才特色险种,为人才系好“保险带” 为人才创业梦想兜底。探索实行政府买单、人才受益的保险模式,推出全国首个政府出资购买的“创客保”,为创业创新人员提供创业项目失败补偿及基本生活保障。 为人才大胆设想兜底。创新设立全国首个“专利保险+服务”模式,为创新人才提供专利申请、运用、维权等专业服务。在全国首创“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建立企业研发到售后全链条安全保障,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撑起了“风险保障伞”。 为人才首创产品兜底。深入实施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率先开展软件首版次保险试点,通过保险机制降低企业开发、推广新产品的风险,加快推进创业创新团队成果转化和应用。 创新力度国内最大 对比其他同类城市,宁波“金融支持人才17条”是目前国内创新力度最大、金融举措最全的一项人才金融政策。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部门联动营造优质的人才金融环境。比如,在专项额度方面,人行市中心支行优先安排低息政策性信贷额度,定向用于支持人才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借用政策性低息信贷,发放人才企业贷款加点幅度不高于300基点,并放宽户均贷款金额限制。在经费保障方面,市财政局落实安排总额超过1.3亿元的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开展符合条件的信贷、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进行补贴。 为人才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助力。创新推出“四首一全”,即对人才企业经认定的首笔贷款、首次股权投资、首次登陆资本市场、首次开展融资租赁进行补贴,并对“微担通”担保费用进行全额补贴。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全方位、全领域的呵护与支持。 这意味着人才企业从落户开始,就可申请银行首贷优惠,以及免费享受政府融资担保;在发展过程中,将获得融资租赁公司的大力支持和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障;发展壮大后,不仅可获得上市培育,还能通过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甬江引才工程”人才板挂牌,吸引投资、扩大影响。 财政、金融联动提供市场化支撑。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直接补贴人才和人才企业的模式,着力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使金融机构加大投入,更好地支持服务人才企业。 为减少金融机构后顾之忧,在制度上,专门设立人才信贷风险池,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奖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直接传导至信贷专员。同时,对基金管理团队开展资本服务、融资租赁公司配套融资等给予奖励。 新闻链接 四维度勾画宁波人才发展状况 近年来,宁波人才工作牢固树立“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工作导向,加快构建高效能政策体系、高密度揽才网络、高能级聚智平台、高品质人才生态,倾力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形成了各方人才加速涌入、本土人才加快涌现的生动局面。 一系列数据从“量”“质”“育”“用”四个维度勾画出宁波人才发展的状况—— 人才引进方面,在2019年新增就业大学生13.7万人的基础上,2020年新增就业大学生16.6万人,实现20.3%逆势增长。年度新引进海外留学生数量增长24.7%,新增硕博士首次超万人; 人才质量方面,遴选支持顶尖人才项目8个,1人入选省“鲲鹏行动”,新入选国家“杰青”、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数均居全省第一,入选国家级、省级引才工程数均创历年新高; 人才培育方面,连续3批发放本土人才升级奖励124人、发放金额2560万元,连续4年评定技能人才为宁波市杰出人才,技能人才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数、浙江技能大赛项目冠军数均居全省第一; 人才选用方面,遴选支持的顶尖人才、新自主引育的118名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9成以上集聚在产业创新领域。在全国最多的4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近三分之一由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创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