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宁波,将是怎样一座城?在这个万物向新的春天,宁波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勾勒出一幅奔向现代化征程的蓝图—— 到2025年,宁波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将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7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17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形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这些经济数据对宁波意味着什么?未来的宁波,将如何构筑一座宜居宜业的文明城市,让每一位工作生活的居民,都能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均生产总值将达2.5万美元 宁波“十四五”期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如何来解读? 在2025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7万亿元,与去年成都(1.77万亿元)、杭州(1.61万亿元)的实力接近。2020年,宁波GDP达1.24万亿元,排在全国第12位,要想顺利在5年后实现目标,需保持6.5%年均增幅。 届时,宁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7万元,约折合2.5万亿美元,相当于去年捷克、斯洛文尼亚等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超过希腊、葡萄牙、沙特。按照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达2万亿美元计算,5年后的宁波,居民生活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这个经济增长目标,是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先导向,综合考虑未来增长潜力和争先进位要求,经过详细科学分析后提出的。人均经济总量体现一个地区的发达水平,宁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何竹明称。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宁波的城市格局将发生一些变化。“十四五”规划指出:“宁波要促进慈溪城区、余姚城区和前湾新区相向融合发展,加强三地与主城区融合联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和宁波都市副城。”这也是“副城”一词首次在宁波的五年规划中出现。 去年,慈溪和余姚的GDP分别达2008.3亿元、1220.72亿元,两者合计占全市四分之一。而前湾新区更是一片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沃土。 何竹明认为,未来的城市群,特别是中心城市,将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发挥主要载体作用,承接人口、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进一步集聚。宁波只有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提高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和建设品质,才能在新一轮城市竞合格局中进一步提升位势。 常住人口将破千万 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宁波的常住人口有望在2025年突破1000万人。按照2019年末宁波城市常住人口854.2万人计算,宁波平均每年要新增24.3万人,方能达到这一标准。 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17座城市跻身千万人口行列,涵盖了“北上广深”和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 人口吸引力,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活力、规模能级的“晴雨表”。一旦宁波人口突破千亿元大关,势必会成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进程中的里程碑。 宁波市社科院(联)副院长、副主席童明荣认为,如果常住人口超过千万,意味着宁波将从特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这将体现出宁波发展的活力及对人口、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也将为宁波融入国内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空间和势能。 当前的城市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2019年,宁波新涌入34万常住人口,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之首。去年,宁波人才生态综合得分则位居全国第6。今后,宁波要想吸引更多人才集聚,除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势外,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何竹明认为,提升能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认识基础上,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比如,要加快重大综合交通建设,提高全球资源链接能力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要提高统筹资源办大事的能力,抓好大招商、大平台、大区块,着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品质,成为人人向往生活的宜居、宜业、宜创、宜玩的城市。” 当然,伴随着宁波城市人口的集聚,一些考验也迎面而来,尤其是对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此,童明荣指出:“宁波要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增强城市对人口的综合承载力。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