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个性的创业者,务实的“打工人”

宁波Z世代的择业观

温腾办公室书架上的手办。 受访对象供图

坐落在嘉鄞大厦的7号梦工场创业园。

温腾在电脑桌前剪片子。 记者 严瑾 摄

    记者 严瑾

    核心提示

    说起“Z世代”青年,人们的第一反应,不外乎二次元、电竞、炒鞋等小众圈层,殊不知这一波翻涌的“后浪”,正在奔流跃入职场的人海,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算起来,第一批90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不少95后也在工作岗位打拼了三年五载。他们的身影日益活跃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新兴行业,甚至在宁波的创业精英中占据一席之地。在25家2020年度宁波“创业成长之星”提名企业中,有5家企业是由90后创立的。

    这些“Z世代”弄潮儿,有哪些择业观?传说中“一言不合就炒老板鱿鱼”的个性行为,究竟是年轻一代的普遍现象,还是罕见的都市传说?

    不做“打工人”的年轻人

    摄影棚、补光灯、三脚架、长焦镜头……在配齐“高大上”器材的办公间,温腾一边目不转睛盯着崭新的台式机,一边撸起袖子敲击鼠标剪辑刚拍完的视频。工位边上的书架整齐地摆满了《认识电影》等学术专著,还有带几分无厘头色彩的潮玩手办。

    这是温腾和朋友合伙创立鄞州“农人记”的第二个年头。2015年,这位毕业于传媒专业的90后小伙,怀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暂别家乡的舒适来到宁波,并在2年后毅然放弃传统媒体的“铁饭碗”。

    “我们最早做的是本地农产品IP,今年开始拓展新业务。比如,与宁波高校合作做一些网课视频。接下来,我们想筹划一些在文化领域‘走出去’的商业活动,让更多外面的人了解宁波是怎样一座城。”

    在温腾看来,宁波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能包容每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平均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他仍尽可能保持自由舒适的节奏。比如,他允许大家着装自由地上班。为了健康着想,他给自己设定了晚上9时的休工时限,即“非必要不加班”的原则。

    “我们这一代人创业,可能会更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有人管这叫‘不合群’。但恰是因为有了个性,才会有创新。”温腾记得日漫《银魂》里一句话: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他享受在工作中领略不同行业知识的过程,也期待宁波发达的影视产业能给他突破自我的机会。

    就在温腾为客户“爆肝”之际,1997年出生的黎东去年刚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今年便在机缘巧合下,和朋友一块“跨界”搞起了新事业,创立了宁波连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我读大学时,就计划先去建筑公司积累两三年经验,再跳出来创业。去年,受疫情影响,工地没有按时开工,我只好呆在家里。正好受到一位从业经验丰富的小伙伴邀请,我的性格也比较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决定来试一试。”

    黎东告诉记者,他也不是坚决不当“打工人”,立志创业主要是为了更可观的收入,“毕竟宁波的房价摆在这里”。他敏锐地察觉,今年防疫形势持续好转,无论是想务工的人才还是想招工的单位都明显增加,人才代理和人事招聘或将迎来商机。

    “在我们这个行业,95后创业者的想法与80后、85后不太一样,80后、85后更注重校园宣讲、社会招聘、人才市场等传统线下渠道,但95后更多关注互联网、移动端等渠道。比如,做微信公众号推文,今年下半年还想找一些直播带岗的机会。”黎东说。

    务实“搞钱”才是硬道理

    两位宁波年轻创业者的心态,和58同城招聘研究院联合中华英才网最新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不谋而合。报告显示,最能影响这届大学生对工作投入的因素,不外乎“个人薪酬福利”和“个人晋升发展机会”,投票人数均超过60%。

    当问及对理想公司的印象,有67%的受访对象在意“有竞争力的薪酬”,其次才是“尊重员工个性发展”。人气紧随其后的是工作的挑战性、创新性、开放性性。至于饱受争议的“996”,反而未必是这届年轻人最抵触的事,甚至有93%的受访者已经做好不同程度加班的心理准备。

    “据我们了解,近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表现得非常现实,目的性也很强。他们更注重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如果加班能带来更高收入,他们愿意不辞辛苦。如果尝试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也可能会频繁换工作,或者更换其他城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孙从众分析道。

    曾几何时,网上频频流传着“90后因食堂伙食难吃、早上起不来而辞职”的消息,仿佛给这一代人贴上“爱离职”的标签。对此,孙从众直言道:“这些都是翻篇老黄历了。现在的就业形势与几年前今非昔比,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后,就业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倒逼年轻人花更多时间充电,提升求职竞争力。”

    宁波思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大磊从事的就是一份薪资可观且充满挑战性的行业。这位95后在大三实习期间就目睹了跨境电商强大的变现能力,并于2018年选择在供应链齐全、港口物流发达的宁波瞄准Wish平台开启通往“大卖”之路。谁也没料到,这个团队“出道即巅峰”,已创下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的神话。

    “我们团队由80多位同龄人组成,95后之间没有什么层级感,大家方向明确,就是奔着赚钱的目标奋斗,愿意钻研,很有拼劲。我不喜欢向他们灌输‘狼性文化’,不会强制要求‘996’,管理也比较扁平化,但会给优秀的员工更高物质激励,以及晋升为公司合伙人的上升空间。”李大磊说。

    出生于1993年的韩勇,大学一毕业就入职宁波7号梦工场从事创业创新服务工作,现已是37°湾-象山科创中心、筑梦空间-象山县电子商务创业园的运营负责人。据他观察,宁波的“Z世代”创业者和80后、70后相比更加感性一些,会愿意在不断试错中成长,偏好选择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轻资产的方向。至于择业,除了薪资待遇外,他们更看重工作平台的发展前景。

    “一个工作平台的能级越高,意味着能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和事,帮助年轻人积累在一座城市立足的资本。良好的平台能锻炼人的综合能力,比如我们的招商工作,需要对产业现状有知识储备,还需要和不同人打交道,沟通时还要具备逻辑思维……就是一个让人非常有收获的岗位。”韩勇说。

    由此看来,“Z世代”青年既是个性的创业者,更是务实的“打工人”。数据显示,2020届大学生最重视“公平、公正、平等的管理原则”,以及“与工作投入相匹配的薪酬回报”,而“企业所在行业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反倒不那么重要。可见,不少年轻人都能抛弃大公司的“滤镜光环”,把劳有所得放在头等地位。

    如何吸引更多“Z世代”就业?

    如今,读懂“Z世代”青年的诉求,已成为洞察未来一代、赢得未来市场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广大宁波雇主而言更是如此。从长远看,宁波要想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挖掘吸引年轻人工作生活的亮点。

    在毕业于杭州高校的黎东看来,宁波的先天条件相当不错,和杭州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发展。“我有很多同龄朋友都在宁波创业。宁波有大港,外贸基因浓厚,适合做一些阿里国际站、亚马逊等跨境电商业务,而杭州更适合互联网经济。和杭州相比,宁波不那么拥挤,也没有复杂的交通限号规定,更加适合生活。”

    当然,宁波的这些优势值得被更多人听到。温腾认为,宁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悠久的历史底蕴,但唯独缺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一提到武汉,大家就会想到黄鹤楼、热干面;一提到上海,大家会想到精打细算的小资情调;一提到宁波,大家恐怕会犹豫几秒,才说得出汤圆、天一阁。然而,宁波汤圆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待提升,天一阁在全国的知晓度,主要停留在文史专业领域,其他行业的普罗大众未必了解。”温腾说。

    放眼全国,近年走红的重庆洪崖洞、柳州螺蛳粉、长沙茶颜悦色……都是跨界营销的成功案例,它们的爆火还和城市文化形成深度绑定,连带着城市一起向全国“圈粉”。温腾相信,宁波大可在这些方面开展想象,比如,挖掘港口文化的内涵,在周边打造旅游“打卡地”,或是邀请宁波籍名人明星为家乡站台代言。

    作为一位在宁波高校就读、留在宁波成家立业的杭州人,韩勇注意到,如果一位“Z世代”青年在大学时期就深度接触宁波的创业创新环境,和这座城市的社会关系产生连接,其留下来的几率会大幅增加。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他会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虚度大学光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参与社会活动。

    站在招商运营者的角度,韩勇认为,一个成熟的宁波创业园区,周围离不开美食、商业、交通等区位配套设施。

    “试想一个地方要是连外卖都点不到,求职者和创业者们自然会选择条件更好的去处。”韩勇称,如果一个创业园区还能配备会议室、休息区、运动区等交互功能的公共空间,就更能让入驻者花费更少成本而享受更多服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