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判刑4年,罚款200万元!

宁波中院首例一审商业秘密刑事案宣判

本案中被窃取核心技术并仿冒的音王“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紧凑型数字调音台

    记者 乐骁立 见习记者 徐露清

    “最近市面上有人在卖一款调音台,好像跟你们的产品一模一样,但价格要低很多。”2019年初,有老客户向销售员突然提起的这句话,迅速引起了音王法务部的警觉。

    今年4月22日,音王集团首例商业秘密侵犯案件浮出水面,郑某等4人在宁波中院一审被判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也是宁波中院审理的首例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

    “他曾经跪在我们董事长面前,说董事长是他的再生父母,感谢公司对他的培养,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会窃取公司核心技术。”一位音王员工感慨“人心难测”。

    “想过有风险,没想到那么严重”

    参加过去年年底东南商报发起的“寻找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新国货”走工厂活动的小伙伴,或许还记得音王集团展厅里那台被大家纷纷求合照的“明星”数字调音台。它就是音王于2016年初研发成功的全球第一台紧凑型数字调音台,拥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证书。

    2005年,当时尚无大专学历的郑某进入音王工作,担任助理工程师,到2018年8月以“在深圳的叔叔病了,要前往照顾”为由辞职时,已经成长为研发部门负责人。

    郑某的辞职信,是公司再三挽留后无果才批准的,之后不仅特地设宴告别,还出于惜才,以每月8000元报酬和郑某签订了顾问协议,聘请他以顾问身份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然而,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郑某并未按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中规定的那样“净身出户”,而是在同伙的协助下,带走了一个拷贝有公司核心技术——“最佳的压缩器”等相关技术资料的“加密狗”U盘。

    这里提到的“最佳的压缩器”技术,是2015年音王在研发紧凑型数字调音台期间,由德国工程师乌里研发,是这款“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制胜关键,根据约定,相关技术及成果均属商业秘密,研发成果归音王公司所有。

    之后2019年3月,已陆续离职的郑某和同伙——电子工程师丘某、电子辅助设计师文某、郑某的外甥贺某共4人在广东惠州注册成立公司,开始量产和销售搭载“最佳的压缩器”技术的“孪生”数字调音台。

    法院审理查明,截至2019年9月案发时,郑某等人合计通过线下渠道,在国内共生产和销售此类数字调音台1205台,给音王造成实际损失多达91.43万元。

    “我很后悔。想过有风险,没想到那么严重,还要坐牢。”庭审现场,郑某说。

    最终,综合相关情节,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被告人郑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200万元,分别判处被告人丘某、文某、贺某有期徒刑二年、缓期二年六个月至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一年六个月不等,各处罚金10万元至5万元不等。

    “如果有注册专利,赔偿金额将是千万级”

    复盘此次案件,音王集团投资法务部经理江伟峰解释,商业秘密案件有两大难点:一是要鉴定密点,密点即指商业秘密的权利范围,并揭示商业秘密特征的事实。商业秘密不像专利具有权利外观,它没有法定的权利外观,即无权利证书,权利人主张权利时难度非常大;二是要鉴定价值,要鉴定被窃取技术的贡献率,否则,在判断商业秘密商业价值中缺乏说服力。

    值得庆幸的是,音王和研发人员都严格签订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同时在研发场所都布局了较为完善的监控系统并对电脑做了断网处理,这两点帮助音王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

    宁波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金励君说:“音王确实在保密条款和竞业禁止协议等文字材料上做了很好的规范,但案件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企业对数据资产的认知依旧不足,保护力度远不如很多IT公司。比如,音王如果把技术涉及的算法注册专利,那现在打的就不是一个商业秘密侵犯案,而是知识产权侵权案,涉及赔偿金额可能是千万级。”

    不只是音王,金励君指出,和发达城市相比,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是宁波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软件著作权数量为例,宁波虽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和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相比,存在10倍以上的差距。另外,宁波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生态尚未形成。比如,目前宁波本地没有一家相关鉴定机构。

    商业秘密保护可从三方面着手

    浙江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薛胜利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关于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及文件频繁出台,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在去年9月8日发布了《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与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这些足以看出,有关部门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导向。

    那么,如果企业发现自己的商业秘密被侵害,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呢?

    薛胜利建议,商业秘密保护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确定保密范围,定密点,建立保密制度,对商业秘密进行分级管控;二是要对涉密人员进行管理,在职期间要签署保密协议,制定保密手册,保密培训宣导,离职后要签署保密承诺;三是对技术、材料、文件等物件实施技术性保密措施,如单位的电脑、U盘等要有相应的保密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我们企业也要积极使用新工具提高商业秘密保护的能力。” 薛胜利谈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