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正身处
科创环境
最好的时代”

吴慧明领取国家科技进步奖。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吴正彬

    核心提示

    我国的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发展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大时代。

    作为一名在岩土工程领域潜心钻研了20多年的“土”专家,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明始终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果与整个科创环境密不可分。“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支持,这么好的氛围,我们没有理由不开花结果。”吴慧明说。她庆幸自己生逢科创大时代,希望借助时代之风,用更好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旁人眼里,吴慧明的头衔极具分量。不过在她自己看来,她只不过是一个热衷于“玩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罢了。

    在我国,各种软弱地基大量存在,如何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有效控制沉降,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吴慧明通过废寝忘食的努力,开创了柔性基础复合地基领域的研究,首创了一套复合地基工程关键技术,为我国现存大量软土地基的现状带来了“解题思路”。

    2019年,吴慧明参与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宁波土木工程行业首个国家科技大奖,也是对吴慧明及其团队长期以来所做努力的充分肯定。

    “我觉得现在全社会对科创都非常关注,一旦我们实现了某项突破,或者得到了某个奖项,很快就会被媒体和大众广泛关注,整个社会对科创的认知也在进步,这是很值得高兴的。”吴慧明说。

    宁波科技的“大时代”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踏实”是吴慧明说得最多的两个字。一路走来,她始终坚持把科研成果应用到能够造福百姓的实处,她的科研成果也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第一条严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速铁路等工程的成功应用,都有吴慧明的“复合地基理论”作为支撑。

    不仅如此,吴慧明还带领团队研究出了处理软土的新技术——“高压气溶胶解构排水固结技术”。该技术对原有的软土排水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一维的、地表的平面加压,改进成三维的、立体的施压,解决了原有方法存在的排水速度慢等缺点。目前,该技术经院士和专家鉴定,已被确认为国内外原创,国际领先。

    今年,吴慧明一连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三项大奖,之前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不过,吴慧明一直都把荣誉看得很淡,“我从不刻意去追求这些,也不会因为获奖了就觉得有多了不起,我更愿意把荣誉看成对自己、对年轻人的一种激励。”

    事实上,吴慧明只是宁波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在宁波,像吴慧明一样敢想敢做、专注科研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耕耘和成果,见证着宁波科技的发展,见证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宁波已迎来科技发展的“大时代”,未来的宁波必将在科技助力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等待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每一位宁波人去见证。

    ■相关链接

    今年6月,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由宁波企事业单位牵头或参与完成的50项科技成果喜获省奖,获奖总数较上年增长31.6%,其中一等奖7项,获奖项目数量和奖励级别均创下自浙江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的最好成绩。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宁波市累计已有250余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励,有力带动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国家级的科技奖项方面,宁波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实力。2018年度的国家科技奖宁波共有6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奖,2019年度的国家科技奖宁波共有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奖。截至2020年,宁波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达71家,其中6家成为首批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与此同时,宁波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从2010年的1.66%上升到2020年的2.85%;2020年的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12.6亿元,是2010年的5.1倍……

    此外,宁波的创新主体不断增加:2016-2020年平均每年培育2000家创新型初创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规模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末,人才总量达285.5万人,是2010年的3.1倍。其中,海外人才总量达1.8万人,博士总量9265人,高技能人才55.1万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