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行动是相对薄弱地区跨越式发展行动 包括实施南翼地区崛起计划、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目标到2025年,区域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公路总里程到1486公里,路网密度达111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和“20分钟养老服务圈”。 ●第五大行动是乡村产业振兴富民行动 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目标到2025年,打造农业产业园区300个以上,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50家;建成省级产业农合联4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70个,助农融资额达到60亿元等。 ●第六大行动是农村集成改革深化行动 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目标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明显提升等。 ●第七大行动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行动 将打造“甬上乐业”2.0版、健全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财政调节机制。目标到202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0亿元;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等 ●第八大行动是重点群体携手发展行动 将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强化困难群体托底保障、畅通新市民群体融入通道。目标到2025年,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20万和78万,培育农创客1万名以上;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80万户,小微企业达到50万家;全市低保标准统一提升到14000元/年以上。 ●第九大行动是“甬有善育”行动 将构建生育友好的政策体系、扩大婴幼儿托位供给、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目标包括建立母婴设施配套机制,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或日人流量超过5000人的公共场所全面设置母婴室,城镇“15分钟托幼圈”基本形成;二级以上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80%和93%以上,所有区县(市)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市)。 ●第十大行动是“甬有优学”行动 将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打造宁波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强特色”计划。目标全市新增小学学位8.7万个、初中学位5.8万个;新(改、扩)建普通高中5—6所,全市增加学位3.1万个左右;建成1所万人以上技师学院、10所国内一流职业院校;全市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达10所以上;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示范区,联合培育研究生和学分互认项目达到30项,全市留学生达到8000人以上。 ●第十一大行动是“甬有健康”行动 将推进“医学高峰”计划、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目标新增2家以上三级甲等医院、4家以上三级乙等医院,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6张,引育国内外高端医疗团队20个、高端人才50名,学科及技术带头人100名;引进优秀博士200名、优秀青年人才1000名;加强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的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管理,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5%以下,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保持在44%以上;实现区县(市)体育“一场两馆”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5%。 ●第十二大行动是“甬有颐养”行动 将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老年友好政策体系。目标包括推动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8人;新建县、乡康养联合体14个、146个,实现康养联合体覆盖所有区县(市)和60%以上乡镇(街道);建成5A级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家庭养老床位2500张,实现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 ●第十三大行动是“甬有安居”行动 将健全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目标包括落实“一城一策”房地产调控要求,建立人口净流入和土地供应联动机制,配套用地和配建建筑面积上限分别提至10%和15%。到2025年,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23%等。 ●第十四大行动是“甬有保障”行动 将推动基本社会保障统筹提标、加大商业保险创新力度。目标包括到2025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20万人;参保总数超过800万人。 ●第十五大行动是“甬有温暖”行动 将完善慈善激励机制、提高慈善工作精准度。目标包括引导海内外“宁波帮”人士、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发挥慈善行业组织作用,力争枢纽型、行业性慈善组织达到11家等。 ●第十六大行动是人居环境净化美化行动 将积极推进碳排放达峰、推进全域水环境治理、打造城乡未来社区。目标包括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利用总量达38亿方/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90%以上;宁波舟山港集装箱铁路水路集疏运比例达35%以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80%以上和100%;全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00万吨以上,工业园区、城镇生活小区全面建成“污水零直排区”;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95%以上;新增美丽河湖50个,新建沿河绿道100公里、滨江绿道90公里、环湖步道90公里;建成城市未来社区20个,实现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应改尽改”;建成未来乡村100个以上等。 ●第十七大行动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行动 将守护“红色四明”根脉、塑造新时代文明新风、推进“百镇千村”文化惠民。目标包括到2025年,建成县级以上宣讲名师工作室30个、宣讲志愿者队伍200支;争创2个以上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200条精品线路、130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三星级及以上农贸市场覆盖率达60%以上;全市志愿服务活跃度达55%;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100%;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 ●第十八大行动是社会治理强基赋能行动 将深入推进“村村善治”、打造多元化“信用+”应用场景、推动矛盾纠纷依法有效化解、提升社会风险智慧防控水平。目标包括到2025年,省级“善治村(社区)”达60%以上,市级“善治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15分钟村社办事圈”;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达90%以上;社会诚信度达96%以上;实现全市法院新收诉讼案件零增长;全市律师万人比达5.8;万人刑事发案数下降到42件以下;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90%以上、可视化率达100%,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小于10小时。 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了五点推进机制,包括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机制;健全从严从紧、风清气正的清廉建设机制;健全整体智治、便捷高效的数字化驱动机制;健全争先创优、闭环管理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健全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全民建设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