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末“万亿俱乐部”市场主体数量及增速 |
记者 曾嘉 核心提示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活力与发展后劲。 据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最新披露,截至7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5.3万户,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宁波全市常住人口940.43万人计算,每百人拥有市场主体12.23户。换句话说,每8个宁波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 那么,这个数据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我们对2020年“GDP万亿俱乐部”23座城市市场主体数据进行了一番梳理,不妨来看看其中隐藏了哪些小秘密。 成都和苏州增速惊人 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即商品进入市场的监护人、所有者,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2020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市场主体的强大韧性和活力,为我国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从各地披露的数据来看,2020年,市场主体总量排在前10的城市分别为:深圳、重庆、上海、成都、广州、苏州、西安、北京、青岛、南京。 我们选取了2020年23个GDP万亿城市进行比较,排名如下: 数据显示,深圳市场主体以358.6万户的规模高居榜首,也是市场主体数量惟一超过300万户的城市。而重庆凭借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以及改革释放的巨大活力,其市场主体数量也接近了300万户,达298.28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和苏州不仅以292万户和244.3万户的总量位居第4位和第6位,它们的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25.44%和29%,高出广州、青岛10多个百分点。这充分彰显了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活力。 对比数据,宁波的市场主体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不占优势。2020年宁波市市场主体为110万户,同比增幅8.3%,这在23个GDP万亿城市中的排名均大幅落后于其GDP排名。 沪杭甬每8人就有1个老板 那么,在万亿俱乐部城市里,哪里的老百姓更愿意当老板呢?我们不妨从每百人拥有市场主体的排名情况做一番比较。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GDP万亿城市每百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排名如下—— 在上表中,深圳又一次占据了榜首。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一直领全国风气之先。每百人拥有市场主体超过20家,也就是说,平均不到5个深圳人就有一个是老板。 作为浙江“双子星”的两个“GDP万亿城市”,宁波和杭州的百人拥有市场主体数,分别排在第16名、第15名。与排名第14的上海非常相近。沪杭甬三地的人均拥有市场主体数分别为11.78家、11.75家、11.73家。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 但是,这个数字比起同处“包邮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差距就有些悬殊了,上述三地的百人拥有市场主体数分别为19.16家、18.34家、16.30家,居榜单第2、第4和第6位,不愧是江南富庶之地。 市场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心。平均每个市场主体创造GDP的能力,更能体现市场主体的质量,也最终决定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质量。 从这个维度看,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的核心优势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北京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央企总部扎堆,外资巨头进入中国的总部首选地之一。这使其市场主体的创造GDP的能力远超全国其他地区。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末,北京的市场主体平均创造GDP达170.68万元,比第二名的无锡高出了27%,更是23城中最后一名西安市的4倍以上。上海则以132.13万元屈居第三,排在无锡之后。 23个城市中,市场主体平均GDP超过100万元的城市有11个。其中,宁波的市场主体平均创造GDP为112.50万元,居全国第七位,这个数字与佛山、杭州相近,超过苏州、南京,在“包邮区”位居第4。应当说,这个排名和宁波的地区经济总量及城市地位是非常相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