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市重点产业布局 |
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除做强一批、做大一批、提升一批外,我市还提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规划》提到,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深海空天信息、氢能与储能、区块链、基因技术,提前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6G、柔性电子、碳中和等前沿产业,主动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布局宁波未来产业体系。 其中,对5大产业有具体规划—— 人工智能产业,将着力突破机器视觉、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算法; 深海空天信息产业,将着力突破运载火箭及卫星设计研发、卫星发射回收、卫星通导遥一体化、卫星互联网、空天信息大数据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通航飞机制造、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及地面设备制造、空天关键零部件、量子精密测量设备、卫星芯片和卫星应用终端制造等航空航天装备,加快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物联网服务,积极建设车联网、船联网、卫星物联网等优势应用场景; 氢能与储能产业,将着力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中的关键材料和部件、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和关键部件、制储氢装置技术和产品; 区块链产业,将着力突破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数字签名等关键核心技术; 基因技术产业,将着力突破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大力引进建设基因与细胞治疗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具有重大需求的新型基因抗癌治疗项目,积极探索基因技术在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针对目前宁波发展空间制约的问题,并根据“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的思路,《规划》提出“一圈三带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规划》列出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包括: ——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到2025年,力争10条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产值规模突破2万亿元。 ——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累计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家以上。 ——深化产业区域合作。打造宁波都市圈,唱好杭甬“双城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起点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 ——全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600家,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翻番,占比达到2.8%以上;新增企业研究院100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 ——培育发展百强企业,到2025年,五十亿以上企业达到百家、百亿以上企业达到50家、五百亿级企业达到15家、千亿级企业达到8家,世界500强企业实现突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达到20家。 ——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到2025年,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50家,全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6万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翻番。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000家。 ——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净增“小升规”企业1500家以上,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3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 ——深化工业互联网行动,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的规上企业应用全覆盖。 ——积极布局产业大脑,到2025年底,产业大脑融合应用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全市重点优势领域产业链数据中心全面建成,实现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全覆盖。 ——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打造成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全市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 ——加快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到2025年,谋划打造6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推广绿色低碳制造模式,到2025年,建设绿色工厂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 ——加快引育产业人才,到2025年,力争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25名,新引进支持领军型人才项目1000个,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00家,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1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