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分指标 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经济学人智库报告还给出了一些衡量发展潜力的因素,比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上市公司的数量、顶级高校数量以及科技从业者的人数。报告注意到,南京、杭州、成都、苏州等城市在过去5年中吸引大量科研人才流入,有望驱动“十四五”期间的创新和生产。 相形之下,宁波由于高校数量“先天不足”等缘故,并未入围科技从业者最多的10大城市。不过,宁波的生物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数量,尽管和北京、深圳拉开数倍的差距,却仍排在全国第15位,超过重庆、西安、青岛、沈阳、长沙、佛山等“新一线”城市。 虽然报告没有透露这一分类的统计口径,但根据Wind行业分类,目前宁波的101家A股上市公司中,从事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的企业共13家,和报告采纳的数据非常接近。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康生物、江丰电子、激智科技等都包括在内,而这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恰是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对于以宁波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来说,如何持续吸引人口流入,是保持创新活力的必修课。报告专门分析了各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医疗教育得分,以衡量在此安居乐业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度—— 在医疗教育方面,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成都、西安遥遥领先,平均得分都在60以上,远远超过仅拥有14所高校、9所三甲医院的宁波。宁波所拥有的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在全国也并不占优势。长远来看,宁波要想用心把人留下来,得通过“栽树工程”、加强相关投资等方式补齐短板。 在房价收入比方面,宁波则相对可观,仅为深圳的三分之一、杭州的三分之二,和同为沿海发达城市的苏州、无锡、东莞、佛山旗鼓相当。能够比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更低、更可能实现“买房自由”,或许是宁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吸引人才的“卖点”。 如果在宁波工作,工资较同类城市还是有优势的。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宁波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年薪超11万元,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前十。而据报告,平均年薪超过宁波的南京、深圳、广州、杭州、天津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不如宁波乐观。 同时,宁波制造业从业者占所有从业者的比重为40%,在全国处于偏高水平。比东莞、中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低了约20-30个百分点;却也比杭州、南京、广州、成都等兄弟城市高出约20个百分点。这表明制造业仍是宁波经济增长的基石,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这些“黑马” 带来“他山之石” 除了提到宁波的部分外,这份报告还留下不少“他山之石”,最值得借鉴的是对中国城市消费市场潜力的评估。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最具消费市场潜力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苏州、杭州、深圳、南京、成都、贵阳。 作为一匹“黑马”,贵阳的上榜明显得益于两大加分项,首先是旅游资源带来的前景,其次是“Z世代”消费者的比重。所谓的“Z世代”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他们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也是中国本土品牌的“铁杆”支持者,已然成为强势崛起的消费新势力。 这给宁波带来的启示是:一方面要挖掘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富矿”,带动更多市内外游客消费;另一方面要将“Z世代”的人群画像纳入考量,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 在2021中国最具潜力的20座城市中,珠海和嘉兴的亮相有些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去年,这两座城市先后发布户籍新政,凭借靠近广深、沪杭的地理优势,无论在产业承接,还是在人才、科研等要素资源方面,都享有巨大的溢出效应。 因此,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今天,宁波如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与杭州唱好“双城记”,进一步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