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科技奖是科技界的“奥斯卡奖”。为了探究成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推出“国奖背后的创新力量”系列报道,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宁波的科创实力和科创活力。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王虎羽 核心提示 在近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食品”)参与完成的“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继2008年、2012年后,海通食品第三次获此殊荣,也书写了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创新奇迹”。 成立已有36年的海通食品,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如今,海通食品成为拥有6大生产基地的一家连锁餐饮和茶饮的综合供应商。 一个“很值得做”的项目 “这个项目其实我们已经做了近10年,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得奖,只是觉得很值得做,就一直坚持做下来了。”在海通食品的展厅里,公司董事长陈龙海这样对记者说。 陈龙海表示,他很早就看到了特色浆果在保鲜和加工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严重影响特色浆果产品的口感。 特别是近年来,蓝莓、杨梅等特色浆果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速达30%,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但由于浆果采后贮藏过程保鲜难度大,损失率高达40%-50%,且加工保质过程品质易劣变,营养流失大,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制约,因此,产业对“可应用的从采收到贮运加工的产地商品化配套技术”的需求愈加迫切。 “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联合了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在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支持下,经过近10年的努力,研究浆果采后加工品质劣变机理,创建浆果物流保鲜标准化共性技术及加工制品品质保持核心技术,研发配套材料、产地处理装备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用持续创新支撑健康理念 在近10年的深入钻研中,“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率先揭示了特色浆果采后软化与自溶机理,研创了减损采收、产地快速预冷等技术,结合病原菌靶向抑制调控采后果实劣变病害,腐烂率降低50%,物流半径从产地辐射全国;创建了浆果定向调控花色苷稳定化新技术,活性成分保留率达90%;开发了活性组分高效绿色制备技术,实现非商品果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技术,重视创新,盈利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为大农业、大健康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陈龙海这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