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瑾 今年的10月15日,我在第130届广交会现场。穿行于广交会的步道,用文字和视频记录耳闻目见的点滴。和3年前青涩懵懂的自己相比,现在的我愈发相信,眼下积累的每一个事实碎片,都能用以拼凑更大的经济图景—— 2019年,宁波企业在广交会上“秀”出的产品,已经出现“物联网+”的智能办公桌、竹形的垂直绿化墙,更有老板自豪地说出“不是我们被动地按需供货,而是我们来教客人明年流行什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刻板印象中贴牌代工的中国制造,早已悄然向中国设计蝶变升级?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线下差旅,外贸业务员从幕后走进直播间。“眼头活络”的宁波外贸龙头企业,一边在网上广交会直播,一边给独立站引流量,而外商采购的订单,也从动辄百千万美元,变成碎片化的几十万美元。这是否预示着疫情正重塑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渠道? 2021年,有些宁波企业已经不再把广交会展位当成货架,而是前排兜售数字油画、光伏解决方案、公共海外仓业务。这难道不能说明,贸易一词的内涵正不断拓展,开始从“卖产品”向“卖服务”延伸?……而我们所能做的,正是把这些“点”串联成“线”,抛砖引玉地传递对“面”的思考。 有时候,我觉得记者的工作,有点像古时候的史官,今日之新闻就是明日之历史。但今人和古人不同的是,我们取材的“点”,不光是口耳相传的逸事,还可以是浩如烟海的数据;我们传播的载体,不再是长篇累牍的书简,还可以画出来、说出来、动起来。 刚走出校门的我,好奇有多少同龄的大学生,毕业后会像我一样在宁波工作。于是,我打开浙江十余所高校长达几十页的毕业生就业报告,一份一份标记出就业人数,再靠excel算出“留甬率”。 曾留学海外的我,好奇有多少外籍人士,在宁波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于是,我来到北仑春晓,和从事外贸的他们聊起云游四海的故事,把他们和宁波友人其乐融融的镜头,放到“剪映”编织成VLOG。 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宏大叙事,浓缩在江浙沪人员的城际迁徙大数据里;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的硬核力量,出现在每个人驾车、办公、赏乐的生活图景里。 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所言,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我们有幸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记录、书写这个时代,并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融入千变万化的载体,让你看到、听到、触动到。我们为之感到自豪而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一份不简单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