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水上运动名城 提升宁波软实力

    建议

    构建“一核”“一带”“三区”

    依据宁波江河湖海的水资源特色,将宁波水上运动布局成“一核引领、一带串联、三区联动”的空间结构。重点构建以“一帆一舟二艇”(帆船、龙舟、赛艇、皮划艇)为核心项目,形成“江湖湾海”水上运动格局,因地制宜全域发展,全区域统筹、全领域互动、全要素利用、全产业链接。

    “一核”是城市水上运动核,以三江口为核心,涵盖周边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流域,及东钱湖、九龙湖、日湖、月湖、后塘河、西塘河等重点水域,培育群众水上运动项目,营造水上运动城市气氛。重点培育姚江水域(梁祝公园-湾头)与东钱湖水上运动区域,联动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及宁波奥体中心、宁波市水上运动学校等资源,开展赛艇、皮划艇、帆船、龙舟、桨板等具有较高全民参与度、体验度、观赏性的水上运动。

    “一带”是沿海水上运动休闲带,沿宁波市大陆海岸线,推进水上运动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由北至南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带。

    “三区”分别是杭州湾北部主题运动游乐区、宁波湾(象山港)中部休闲运动集聚区、三门湾南部滨海运动度假区。

    力促专业化赛事落地

    建设水上运动赛事平台,积极发展赛事经济,增强区域赛事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构建专业化竞技赛事体系,带动普及型群众赛事。充分利用杭州2022年亚运会帆船帆板国际A级比赛场地,引进或承办观赏性强、国际化水平高的职业赛事和商业赛事。

    加强与世帆联、国际划联等合作,重点培育帆船帆板、赛艇、龙舟、皮划艇等赛事,打造宁波地域特色品牌项目,推动赛事与全民健身、体育培训相结合,形成以赛促训的赛事可持续发展模式。

    借鉴牛津剑桥赛艇比赛经验,尽早在姚江水域(梁祝公园-湾头)或东钱湖水上运动区域举办宁波赛艇比赛,使之成为宁波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和文化名片。

    搭建“运动+”产业体系

    推动水上运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宁波文化标识、赛事会展、康养度假、研学教育等文旅产品,开发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集合的综合性文旅体产品。

    深入挖掘东钱湖、云龙等地龙舟文化,在东钱湖、云龙一带兴建中国(宁波)龙舟文化博物馆。推动奉化宁波湾打造“运动+”文旅体综合体。以“东方戛纳”为目标,推动象山创新“运动+影视”的开发模式。

    开展水上运动休闲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省级运动休闲基地、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推动水上运动进校园,增加赛艇、龙舟、帆船等运动教育项目,推进水上运动与教育融合发展。

    建设常态化运动设施

    香港在西贡、赤柱、大埔船湾等地设立了五个水上活动中心,定期举办帆船、独木舟、滑浪风帆等水上活动教学及比赛等活动,让市民有更多机会享受水上活动的乐趣,极大提高了市民参与性。

    建议宁波加强水上运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水上运动设施空间布局,适当增加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以帆船、赛艇、皮划艇、龙舟项目为引领,改造一批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开发大众服务市场,丰富基地服务供给,构建基地型船艇码头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公园水域、江河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水上运动设施,培育群众健身市场。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整合资源,壮大水上运动服务和制造领域现有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宁波市文旅集团、东钱湖文旅集团等国有企业领头作用,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国际体育组织、体育中介机构对接,完善体育服务业态,引进擅长水上运动领域体育经纪、赛事营销、赛事项目管理、咨询顾问等体育中介机构。

    通过专业化第三方机构,快速提升体育赛事组织、品牌运营、商业运作、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和资源能力。推进水上运动社团、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展。

    改革管理体制机制

    青岛市为推动水上运动产业发展,已制定帆船等水上运动管理暂行办法,明晰体育、公安、自规、交通、海事、文旅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有效推动了“帆船之都”城市IP的打造。

    建议宁波借鉴青岛经验,重点突破水域、海域航道规划审批、水上活动监管执法等环节“堵点”,尽快制订出台《宁波市水上运动产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部门管理职责、经营主体责任、审批监管流程等事项。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