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发投入强度,宁波持续提升

    B

    宁波科技创新位居第九

    日前,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了《57城科技创新榜》,从投入与产出观察城市的科创实力。

    高校数量及实力、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等,反映了城市“把钱变为知识”的能力。而万人发明拥有量、专利申请量,以及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则衡量着城市“把知识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

    整体看,科创城市呈现“一超双强多极点”格局。北京遥遥领先,深圳、上海实力不俗,广州、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潜力巨大。宁波位居第9位,排在杭州之后,位列苏州之前。

    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财力、智力、制度开放、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报告显示,北京、上海等“全能型”城市,科创投入和产出都遥遥领先;广州、南京、天津等城市,投入与产出较为平衡。而“偏科”城市分为两类——深圳、佛山等工业城市,科研资源不足但产出高;西安、大连等城市,科研资源较为丰厚但产出不足。

    比起北京,深圳的科研底子相对薄弱,在57个城市中处于中游,还比不上兰州、南昌、郑州等中西部城市。但深

    圳是最优秀的“产业技术创新型”选手。

    2020年,深圳PCT(专利合作条约,被认为是专利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最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专利申请量达2020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19%。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多家,仅次于北京。

    这得益于深圳多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扬长补短”。深圳很早就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科研模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产出十分亮眼,诞生了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而我国市校合建的第一家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是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典范。

    但一些城市科技创新失衡,因为“偏科”明显,大大拉低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比如,西安研发投入强度(5.17%)仅次于北京,且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科研资源,但其科技产出却是短板。据天眼查数据,在科技创新榜前10强城市中,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高于宁波,不到苏州的一半。

    科研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错位,也是西安的“心病”,主要原因之一是西安的企业创新不足。2019年,西安近500亿元研发经费中,流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超过一半,而流入企业的仅44.2%。

    类似的情形同样发生在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这些城市的痛点在于科研人员带着研发成果在其他城市变成产品,导致人才与科技成果的双重流失。

    如何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友好环境?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这些都成为摆在东北大城市面前的难题。

    与之相反的是,包括深圳、宁波在内的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尽管技术创新活跃,但苦于科研资源匮乏。为了补齐短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以丰厚的物质报酬、宽松的创新环境、更完备的产业链基础、更优质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吸引外地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入驻,并掀起高校“异地办校”热潮。

    比如,宁波近年来大力推进“栽树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或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等71个大院大所,大大提升了宁波科创软实力。

    C

    宁波研发强度持续提升

    “别小看0.15个百分点,这在全国城市中属于提升比较快的,说明宁波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越来越有力。”今年7月,在宁波召开的一场科技创新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称,宁波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难得。

    据宁波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16年开始,宁波研发强度持续提升,且提升速度越来越快——2017年提升0.08个百分点;2018年提升0.11个百分点;2019年提升0.13个百分点;2020年提升0.15个百分点。

    宁波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也已在相关排名上得到体现——2020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中,宁波居第15位,比上年提高4个位次;宁波国家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前15位,比上年提高3个位次。

    今年发布的《宁波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宁波要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研发强度)达到3.6%,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技术交易额达到450亿元。

    也就是说,未来5年,宁波研发强度要保持平均每年0.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这绝非易事,需要宁波全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