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虽然大师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已敬仰已久。但总以为国学比较深奥,可能读不太懂,所以也未曾“光顾”他的大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能够得到季老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读书与做人》,欢喜之余便细细品读。 《读书与做人》,三百多页的一本书, 仔细一遍读下来,虽然有些地方仍未读懂但也颇有感触。想想,做人和做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人可以读书,而动物则大部分没有这个好处。书的自序的题目就是“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幽默地写到“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其中前部分“读书”占较大比重,基本上是作者的读书、学习经历以及为其他书写的一些序跋。季老谈读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以大学者而作小文章,从中可见一代大师对学术的真诚与崇敬,让我深深为之震撼。后部分讲的是“做人”,但在我看来,更多讲的是读书与成才的关系,也许在他的眼里,成才方为做人吧。季老谈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地面对人世间种种苦难,以平实朴素毫不矫揉造作的笔调写出来,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 看到季老求学的过程,其实我还是有点羡慕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因为那时学术风气弥漫,有许多真正专注做学问的学者,不为名不为利,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能与那么多世界一流的学者近距离接触也是幸福的。也许一些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会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好好的和平时光不过,去羡慕一个战火纷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殊不知也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对求学抱有强烈的热情,也才会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无限的学术创作之中。在季老的每篇文章中都透露出严谨、认真、谦虚的态度,所谓的学者风范大概就是如此,而当今很多打着学者名号的人,享受着社会的安逸却并没有多少高质量的著作产出,反而频频出现学术造假,着实该好好向季老学习。 季老的一个观点我十分赞同,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着,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这个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细悟之后感到确有道理。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会苦恼。平实的话语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觉得亲切,犹如长辈的淳淳教导,使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观点。我感到出生在山东的季老,胸怀就像齐鲁大地一样旷博,境界就像泰山一样高峻,他的一生为“人杰地灵”一词作了最好的注解。他用学识和人格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丰富、精神却渐濒荒芜时代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