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芳 岙,山间之平地也。 陈家岙便是一个依坡而建的村子,从村口走到村尾,不经意间,你可能已经爬到了半山坡。山坡下,116幢农居别墅整整齐齐地伫立在村口,白墙黑瓦,素雅的色彩更显整洁、干净。路边的一幢别墅门口,几位村民正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老人躺在摇椅上悠闲地晃动着,一旁的一位少妇在哄孩子睡觉,轻声细语地哼着摇篮曲,满眼的温柔慈爱。 陈家岙村位于同山北麓,三面环山,一条小溪自南向北在村中穿过,村口古树参天,掩映着整个村庄。近几年来,该村正在进行旧村整体拆迁、改造,在村北建造了大批连体别墅和小高楼安置村民,村庄逐渐向北外移,已与隔壁的东楼自然村相连。 据村支书介绍,村里的别墅是2008年开始建造的。2008年以前,跟很多农村一样,村里没有收入来源,年轻劳动力都纷纷外出务工,眼看着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村里借助农居房改造的契机,利用村级36亩林地资源,新建了这些新型别墅,全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好了,在外的村民纷纷返回了村里。人回来了,从外面带来的新思想也在村里落地,奉化水蜜桃和芋艿头的名声越来越响,大家接着这股“东风”,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水蜜桃和芋艿头。山岙里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永远不会差,就这样,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一切都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沿着略有些陡的水泥路一直往上走,就到了陈家岙的旧村。与新村的别墅区不同,这里的房子在岁月中固守着朴素的本质,屋子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本的模样,那些粗糙斑驳的青瓦石墙,沧桑的原木桌,敞口的瓦罐,四处撒欢的土狗······用他们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时间的故事。不知谁家的柴房,墙上还依稀可见“为革命科学种田”的标语,充满了那个年代独有的时代气息。老村子,走一步便是一个风景,参差不齐的篱笆门,贴着大红春联的木质老楼房,堂屋内隐隐传出了咿咿呀呀的戏曲声,来到这里,让人不仅期待起一场美丽的邂逅,若是再下一场江南细雨,想必更有一番风味。 陈家岙,顾名思义,就是以陈姓人家为主,村支书介绍,根据三石《陈氏宗谱》记载,五代南唐时,三石始祖陈棠从长安到吴越任职,因战乱避难回故里,被授官奉化县尉,从此,陈棠及其后人就定居三石。繁衍到第六代,其孙陈宗卉出任节度使,便从三石迁居到泉口柴家桥。居住几代后,又因瘟疫从柴家桥移居至同山北麓山岙,因村处于山岙之中,故命村陈家岙。由此推算,陈家岙村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在旧村和新村的交界处,村民们正在修整陈家祠堂,祠堂的正门牌匾上书“国吏名宗”四个大字。陈家岙陈氏这一脉,属于丛桂堂门下,历史上出过三位尚书,一位诗人,这些先辈们的荣耀,成了陈家岙人的骄傲,所以“国吏名宗”这四个字,也算是实至名归。祠堂内有不少老人聚在一起,聊着“想当年”的一些事情,时不时会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祠堂门口有座桥,桥下有个圆形水潭,水潭旁栽种着一棵形状古怪的古树,一桥一水一树,碧水绿树间,倒也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 陈家岙有1300余亩山林,村落在山的环抱中成长着,村里的十余棵古树,高大苍劲,亭亭如盖,四季苍翠,无论何时前往探访,陈家岙的树木都如同最为热情的主人,毫不吝啬地展示着如桃花源般的动人景致。穿村而过的那条水泥路旁,依次种着四季飘香的月桂,淡淡的桂花香如同调皮的孩童,时不时来撩拨行人的嗅觉。树是陈家岙的精魂,是陈家岙人的至亲,陈家岙人视树为家人,谨守树木成材便不再砍伐的自然守则,这里树木数百年的繁盛,离不开陈家岙人的精心养护,而这些树木,也守护着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古井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符号,是一个村子具有深厚底蕴的名片。所谓“有水则灵”,它是一个村子的灵性所在,它犹如村子的眼睛,默默注视着村子的历史兴衰,记录着一段段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岁月。陈家岙村口泉井龙王堂门前的那口水井似乎已无人问津,新刷的水泥掩盖了它的沧桑。据村民们介绍,这口井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以前水井的水源充足,满足了村里人的生活供水需求。 我们可以想象,每当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一个个妇人肩上横着扁担,挑着木桶,从家里晃悠悠地出发,到古井里挑水,她们脸上洋溢着一种自然的责任,踏上每天必需的、安心的征程。勤快的妇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每个新鲜的早晨亲昵,与可亲的古井打交道。那木桶扭动时“吱吱吱”的声音,以及落地时熟悉的“咣当”的响声,奏出了陈家岙村独有的清晨鸣奏曲。 午后阳光的碎影中,陈家岙宁静得如同微醺闭目的少女,那风吹过古树的声音,都仿佛是她清浅的呼吸声,听起来遥远而又心安。 小名片: 陈家岙村位于萧王庙街道同山北麓,东临滕头村,背接“三高线”,整个村庄依坡而居,交通便捷。全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258户,730人。村耕地面积787亩,山林面积1300亩,芋艿头、水蜜桃、雷笋是该村的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村里以创建为手段,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河道清化等环境整治目标,又借助农居房改造的契机,利用村级36亩林地资源,新建了116套新型别墅,全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并用5年时间对旧村210亩宅基地实施“退宅还田”战略,盘活了原有的闲置村级土地资源,实现了资本升值。先后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兴林富民示范村”,被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全面小康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称号。 农居别墅 桥旁古树 旧村水潭 陈家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