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位 一个人发现他最爱的作家,是他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上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相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才能获得读书的真益处。我闭上眼睛,过滤着生命中曾经邂逅的一册册书。千帆过后,觉得王火是我一生中最钟爱的作家之一。 1997年初,我在宁波逛书店。王火的《战争和人》三部曲吸引了我的视线,我驻足阅读,竟如触电一般。我跟作者的经历迥然不同,但是在阅读时我的思想方法、情感跟作者是那么的相似,我好像看见了自己肖像一样。我当即买下了这套160万字的鸿篇巨制。此后的半年里,《战争和人》伴随着我的阅读。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对王火的迷恋来自我写作之初对作家目光的发现。无数事实表明,在作家目光之前摇晃,这意味着某种形式即将诞生。王火的目光显得细腻又精准,对文字的驾驭炉火纯青,古诗的运用恰到好处,有当代意蕴却能散发中国古典的美学风韵。 同年初秋,我在《浙江日报》“读书版”发表了处女作,虽然区区八九百字,但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此一发不可收。正当我沉潜在书中如鱼得水的时候,老家却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我大姐的女儿因病而香消玉殒,三个月后,亦即1998年初春,我弟弟因车祸而去世。心里怀着巨大悲痛和焦虑,写作已经难以为继,只能与书为伴。这期间,我读得最多的还是王火的《战争和人》。在我忧郁的时候,就一头扎进王火营建的那个繁茂、密实、丰盈的世界里,沉醉于书中,获得疗伤的机会。 《战争和人》与我形影不离,她给了太多太多的慰藉。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1998年秋天,我的一篇征文发表在《钱江晚报》“晚潮”副刊,这篇征文从1000余件文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二等奖。说心里话,征文受王火文风的影响相当大,没有王火的熏陶获奖是不可能的。我在文友面前极力推介这套书,文友竞相传阅,读后大家雅集一处,各抒己见。遗憾的是这套书辗转借阅多次后,竟不知所终。 2007年秋天,我利用业余时间试着写长篇小说。花了4个月时间,完成了10万字的小长篇《白雪茫茫》。我拿着小说稿向本地的一位方家讨教,他阅读后表示赞赏,同时又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接下来,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修改工作。2008年春,我通过网上书店又购得王火的《战争和人》。与上次相比,我读得更执著、更认真。我细细揣摩王火叙事的技巧、塑造人物的手法、精彩的场景描写……并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了大量的阅读心得。由于跟作者气质心灵相近,阅读时胸中十分痛快,灵魂上发生猛烈碰撞,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 《白雪茫茫》修改完毕后,我试着给那位恩公看。这回总算让他满意了,后来发表在本地一家文艺季刊上,受到了不少读者的肯定。虽然算不上公开发表,但是给予了极大鼓舞,也渐渐掌握了写小说的一些技巧。目前这部小说被冷藏着,过一年半载后,再拿出来修改,那时必定会有一种陌生感。吾乡人(富阳)麦家写他的《解密》写了10年,我才写了3年呢。王火的《战争和人》耗去了他50年的心血呢。我没有高攀他们的意思,我只想说:缓慢,或许正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数量解决不了问题,好比海水不能解渴一样。 《战争和人》这套书厚如墙砖,很沉。为了方便起见,我于去年又购买了一套。五年前的夏天回老家探亲时,将这套崭新的《战争和人》带到了老家,放置在床头柜里。每年回家探亲,就可以拿来翻阅。2008年购买的那套放在家里的枕头边,晚上入睡前读上几页不等,然后安然入梦。有那么几次,我去奉化溪口的公棠、栖霞坑小住几天,也带上其中的一本;去四明山徒步游行也要带上一本。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交流,真正的阅读是和作者心的交流。用心交流,就会把一本书读薄。阅读还需要偏好,有时越偏越好,偏了才能深入,深入才能广博,在深入里广博,说不定读着读着心得就出来了。理学家王阳明还打过一个比方,如果你们挖了一个很大的池塘里却不见一滴水,还不如挖一个洞,深深地挖,就变成一口井了。20年来,我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我更喜欢称习作),并多次获奖。我之所以能取得这点微小的成绩,与长年累月的阅读有关——更与十年如一日执著地阅读《战争和人》有关。 首次购读《战争和人》时,我还是个天马行空的单身汉。20年人生犹如隔窗而坐,我经历了一些人生的喜怒哀乐、风风雨雨,痛失亲人、结婚、生子、工作变动……用“物是人非”来表达这层意思再贴切不过。不变的是我对《战争和人》痴心不改。站在2017年的冬天望去,还能看见青年夜读《战争和人》的灯光,看见他因长时间熬夜而变得苍白的脸因书中的某句话、某个词汇泛起的红晕…… 作家周国平说,天下的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二是可读不可读的书,三必读的书。《战争和人》于我而言,当属必读之书。与她厮守多年,让我明白我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有多么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