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伟鑫 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当地历史、人文等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不断提升,我区不少农村虽开始重视起家谱的作用,但在续修家谱、保护家谱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老家谱束之高阁 最近,摄影爱好者董先生在大堰镇徐家村走访时发现,该村保存着几套年代久远的徐氏族谱。这些族谱被放置在村祠堂里,由专人负责管理,一直都没有向外人展示过。董先生告诉记者,之前宁波档案局曾希望能将这批家谱送到宁波档案局保存,但最终没有成功。“像这样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家谱放在祠堂里肯定存在不少隐患,首先保存条件不好,纸张容易发霉虫蛀,其次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情况,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就不复存在。”董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根据原有的传统,家谱是件非常神圣的物件,所以不少村里的家谱都是由族里德高望重的人保管。“要么将这些家谱送到保存条件好的博物馆、档案馆,要么请人将这些家谱扫描成电子文档加以保存,这样家谱中的信息不至于因为意外而丢失。”董先生说。 记者联系上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徐军国,对方告诉记者,村里确实有两箱子嘉庆、光绪、民国时期的徐氏家谱,家谱中记载了徐氏三十代的情况,2004年,村里在这些家谱的基础上续修了徐氏家谱。因为是续修家谱,新修家谱中没有旧家谱的详细内容,一旦发生意外,这些内容就灭失了。尽管知道现在这样保存旧家谱并不是十分安全,但由于家谱属于全族共有,村委会也没办法提出要求。 征集家谱任重道远 记者了解到,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有563个姓氏。目前,我区保存有家谱的有两家单位,其中区档案局档案馆内保存有各类宗谱383册42个姓氏,年代最久的珍贵家谱有乾隆52年(1787年)的斑竹枕家俞氏宗谱和乾隆54年(1789年)西锦陈氏宗谱等。另外区文保所保存着从清康熙至民国时期的家谱650多册,50多个姓氏,这些家谱大多是文革期间收缴上来的,近几年也有一些市民将自家的家谱捐赠到文保所,家谱数量有所增加。 “有些人觉得家谱是祖宗传下来的,是属于宗族的,不太愿意捐出来,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区文保所副所长李伟告诉记者,对于古籍来说,最好的保存条件是恒温恒湿,比如宣纸最好保存在25℃,湿度保持在50%RH左右,这样保存寿命会比较长,但保存在农村地区的祠堂里,家谱遭至损坏的可能会比较大。 李伟告诉记者,我们能够从家谱中比较真实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也一直在征集各地的家谱,不过都是以自愿为主。”李伟说。 家谱亟待保护 江圣彪是我区的一名修谱师,从事家谱的修订多年。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家谱都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最近几年我区各村修谱比较多。对于各个姓氏来说,家谱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传统,家谱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即便是查阅也有一套流程,一般也不会轻易示人,只有在正月初一才会在祠堂供桌上摆放,供人查阅。”江圣彪告诉记者,他们在续修家谱的过程中,也确实会因为之前家谱损坏、丢失等导致很多信息无法查询,只能在新修的家谱中写上无差、不详、无考等字样,有些家谱没办法续代下去,只能由下往上反推上去,存在很多缺漏是没办法解决的。所以,在一些农村地区,老旧家谱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