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喻兴萍 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孙从周家族,在村里乃至整个萧王庙,都称得上“名门望族”。但这个名望,倒不是这个家族出了多少达官显要,或拥有多少财富。相反,自孙从周老先生到孙子孙建生及之后的四代人中,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清光绪年间出生的孙从周老人去世至今已近四十年,但是在村里,只要提起孙从周,提起孙从周家族,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们说,这个家族之所以闻名,之所以受到村民的尊重爱戴,是因为他们“重书墨、厚礼仪、忠家国、尽孝道”的家风家训,如同清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又宛如一股清流潺潺流过,沁人心脾。 孙家家风之“重书墨” 1888年,孙从周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是清宣统年间最后一批拔贡生,后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毕业后先后从事初、中、高级教育30多年,涉猎数学、历史、书法、文学、英语等。孙老先生一生爱好读书,家中藏书最多时放满3个房间,其中不乏原版的英文和数学教材,而这些书籍大多是孙从周在接济兄弟姐妹后,从节余的薪水中省下来购买的。1953年离开教育岗位后,孙从周每天起床后便开始读书写字。孙建生回忆说,爷爷在90余岁风烛残年之时仍每天坚持读书写字,买不起贵的宣纸,就用如厕的草纸书写;即使手腕无力握不紧毛笔,可能5分钟写不出一个字,依然笔耕不辍。 而孙从周的后人,也深受其影响,大多从事科研、教育、公务员、律师等职业。现如今,孙辈36人中,有大中专文化和中高级技术职称者14人;重孙辈33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23人,其中博士1人,他们均在各自的领域中践行着孙家“重书墨”的家风家训。如今在大成路开着一家药店的孙建生,原是啤酒厂的下岗工人。尽管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闲暇时间爱读书看报,如今家里收藏的书籍已经堆满整整一间。孙建生曾利用空余时间,研习祖父留下的各种墨宝,写下了长达千字的评析。孙从周的孙女婿张乐天老人,是奉化化肥厂退休干部,他通过查阅史料、拜访长者,整理出了长达2000多字的孙从周传略。 孙家家风之“厚礼仪” 孙从周的乐善好施在青云村是出了名的。提起他帮助过的人、做过的善事,如今80多岁的青云村老年协会会长孙勤生老人说,那可是多得数不过来。孙从周自1953年离职后一直住在青云村祖宅,因不属离退人员无任何收入来源,生活全靠子女接济,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尽管如此,只要周围邻居有困难,孙从周总是有求必应,家中经常备着红药水、退烧药等常用药品,隔壁孩子头疼脑热磕磕碰碰讨要一点,孙从周从不吝惜。而村民向他借钱借粮,孙从周从来不要求打借据,还叮嘱后人他去世后不得讨要。 从小耳濡目染的孙家后人,都用行动践行着这些优良的传统。孙家祖宅中,如今借住着一对同村的孙姓夫妻。当初因为家中遭遇变故无处安身,孙建生的父亲就在祖宅腾出一间屋子让他们免费暂住,这一住就是十多年。前两年,孙建生一家人为纪念祖父将旧宅翻新装修,装修后这户人家继续住在这里,而装修的费用则全是孙从周后人所出,未向借住的孙姓夫妻收取分文。而像这对孙姓夫妻这样免费借住孙家旧宅的人,孙建生说,来来去去有很多,短的几个月,长的十几年,父亲母亲临终前都有交代,不得向借住的人收取任何费用。 孙家家风之“忠家国” 1935年,孙从周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蚕食中华大地,战事吃紧。1936年下半年,孙从周回到家乡,在专为抗战逃难返乡子弟求学开办的战时学校任校长,后又辗转于丽水,任职于国民政府浙江公路管理局。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迁往贵州。孙从周受竺可桢之托,帮其解决公物运输的困难。孙从周在后来的回忆中对子孙们说,作为一个读书人,要尽量为国家做些事。言语虽然朴实,传递出来却是浓浓的爱国情怀。 如今,孙从周的子孙中,不乏事业和学业有成定居或留学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即便身在国外,却时时关心着祖国。孙建生说,他们家族有一个微信群,而几个身在国外的堂兄妹、侄子侄女们经常转发一些国内的新闻,关心着国事。 孙建生说,父亲一辈有四个兄弟一个姐妹,他们同辈堂兄弟姐妹再加后代儿女,加起来有六七十人。到现在为止,没有听说过哪个家庭不和而离婚的。而这一切,得益于爷爷和父亲的从小教导,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要忠诚于家庭照顾家人,承担起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孙家家风之“尽孝道” 孙家人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在青云村也是出了名的。孙从周的继母,只比他年长两岁,而继母去世时,孙从周为她披麻戴孝,广为村民称赞。如今,孙家的后人虽然大多不在奉化,但是他们每年会回村祭祖扫墓,见到老人都亲切地打招呼,毫无架子和傲气。 上个世纪50年代,孙建生的父亲孙承业在杭州工作,母亲丁唧英是杭州一所小学的民办教师。因为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在上海、云南、无锡等地工作,而考虑到远在奉化家中的父母年事已高无人照顾,丁唧英放弃了转公办教师的机会,从学校辞职,来到奉化照顾公婆。孙承业后来终于从杭州调回奉化,但此时夫妻俩两地分居的日子已经过了十多年。而在这十多年里,丁唧英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公婆,洗衣做饭,打扫房屋,虽然看似都是简简单单的工作,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三个子女,丁唧英每一天都非常忙碌。尽管如此,丁唧英从来没有抱怨过,细心地照顾着两位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