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咨询中心来了一对父母,神情憔悴,显得疲惫而无助。他们是为读中学的孩子拒绝上学前来寻求帮助的。这对夫妻都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条件很好,父母为了孩子费尽心机,却无法得到孩子的理解,颓废在家又攻击奚落父母。这样的事例在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比较常见,我能理解父母在尽心尽力之后期望落空之后的无助感,但在理解父母心情的同时,我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另一个画面:一个可怜委屈、不知所措又倔强反叛的孩子。 几乎各种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因此孩子是父母自身情绪处理方式的产物。真正需要调整和改变的首先是父母本身,而不是孩子。 未成年的孩子与父母的内在情绪是共生的。父母因为自身的工作、生活压力,夫妻关系或是其他的人际问题而导致的情绪问题,将会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内在情绪。每个孩子都想让父母满意,当孩子发现自己即便使尽全力还是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会有深深的负疚感、羞愧感,继而带来严重的无力感。这时,有些孩子会失去所有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呈现出低能量的生命状态,萎靡颓废。有的孩子会寻找替代品,比如:电子游戏、打架斗殴、赌博酗酒、胡乱交流等等,呈现出叛逆行为。 孩子到底需要父母什么样的爱?是牺牲父母自身的事业?是为孩子投入与家庭收入不相匹配的财力支出?是父母委屈“求全”,保持着毫无希望的婚姻?都不是! 首先,夫妻恩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什么是爱?爱一个人就是为了他(她)成为更好的他(她)。企图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和发展,绝不是爱的范畴,而是控制!控制就会造成对立,对立造成冲突,冲突制造怨恨。生活中,我们抱怨、生气、指责都是因为对方没有达到“我”的意愿。夫妻关系如是,亲子关系亦如是!夫妻之间是欣赏、鼓励、接纳、宽容、平和还是讥讽、嘲笑、批判、争斗,这样的画面会定格在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以后人际相处的模式。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成为以后决定一生命运的性格。我们发现好多青春期孩子的问题,追根溯源是人际关系问题。在中学阶段,孩子开始脱离父母去寻求同伴的爱和支持,但是,他们发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不管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跟老师同学友好相处的意愿,他们茫然而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孩子没有这种能力,从小到大在家庭中看到的就是忽视、冷漠、抱怨、指责,甚至是相互羞辱。他们不会表达情感,不会与人恰当地沟通,因而是孤独的、痛苦的。 一个有爱的家庭,一定是求同存异的,绝不会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与之一致。父母需要以身示范,在夫妻关系中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孩子只有学会尊重包容,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有些孩子在学校中没有好朋友,是因为他们在家庭中没有学会尊重包容的人际相处模式。 当然,如果夫妻最终不得不分手,可以真诚与孩子坦白,父母自己没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但是绝不妨碍父母依然爱孩子。“父母不是完美之人,但不妨碍各自对孩子的爱”,只要让孩子坚信这一点,单亲家庭中依然可以培养出像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样优秀的人才。 其次,不忘初心!父母回头看看自己当初对待孩子的初衷,大都是想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可是走着走着,好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张“脸面”了。别家孩子学习成绩好,我家不能太差;别家孩子得了什么奖,我孩子也非得争取等等。很多家长一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才意识到,原来孩子“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也坚决反对家长对孩子放任自由,只是说父母一定要反思:是孩子进入名校重要还是按照孩子个性发展出的人生更重要。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我们家长要求孩子的标准只是名次和名校,那么我们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糟糕的,无价值的。 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如果价值观正确,我们会明白,读书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超过别人,不是为了有一份高薪工作。努力读书,是因为读书本身的美好和愉悦。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读书本身带给人类的美好体验是多么触动人心。当一个人能够不为欲望而热爱读书,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精彩。支撑一个人真正持久热爱工作的动力一定不是高薪,而是兴趣和信念。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最忽视和匮乏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天和地”,孩子在这个天地间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内射为整个世界,他们就是以这个“世界”的模式应对今后的人生。天清地宁,宇宙万物才能和谐生长;天清地宁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陈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