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登位: 解决汽车疑难杂症的高手

弘扬工匠精神 引领“奉化智造”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为响应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引导我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今年2月以来,区总工会联合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部门开展首届“凤麓工匠”评选,于日前评选出单军波等15名首批“凤麓工匠”,并于今天下午召开大会予以隆重表彰。本期专刊关注部分“凤麓工匠”,走近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睹劳动者的动人风采——

    1972年出生的张登位是奉化大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已从事汽车维修工作28年的他,是一名解决汽车疑难杂症的高手,在2016奉化“凤麓杯”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汽车维修技能比武第一名。

    1988年9月,刚满16岁的张登位来到宁波一家汽车修理厂学习汽车维修。当时交了2000元的学费,而每月收入只有60元,但张登位没有计较,而是专心学习汽车维修技能。两年后,张登位来到了鄞州区一家汽修厂,这家汽修厂的老板就是一名汽车维修能手。在维修中老板跟他一起拆检,分析原理,判断汽车故障。那时虽然每天加班加点,但张登位跟老板学到了很多维修技术。1992年,刚满20岁的张登位回到奉化,已经是一名比较成熟的机修工了,成了各家汽修厂抢手的技术师傅。

    1999年7月,张登位被奉化大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老板王剑波看中,担任该公司机修师傅。那时,汽车维修刚开始流行机电一体化作业,张登位在努力做好发动机、底盘等机修工作外,还精心专研汽车电工维修,使自己的汽车综合维修技术提高很快。大众汽修公司到外地参加技术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由于张登位爱学习、肯专研,因此许多培训公司都会邀他参加,逐渐张登位的汽车维修水平突飞猛进。后来,只要仔细听听发动机的声音,张登位就能判断出汽车故障出在什么地方。近十年来,张登位多次在宁波市组织的各类汽车维修行业技能比武大赛中获奖。

    2011年,奉化大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加入了一汽大众统一形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供应的二级服务系统,公司对汽车维修的要求更规范了。为此,已当上公司技术总监的张登位每年都要抽出半个月时间,到长春一汽大众参加最新的技术培训,在提高汽车维修水平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得到了提高。去年张登位被奉化职教中心聘为汽修专业兼职老师,他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到的理论知识,编写了基本保养教材。他的授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张登位不仅维修技术精湛,而且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去年上半年,鄞州一位姓陈的企业老板驾驶的一辆奔驰车因噪音大去宁波市区一家汽修公司维修,被告知要更换发动机总成,需花1.5万元。后来那陈老板慕名来找张登位,张师傅一检查,发现是发动机轴承坏了,就当场更换了发动机轴承,客户只花了100多元钱。

    徐焰辉:

    努力把手工西服做成艺术品

    宁波雅楚服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服装版师徐焰辉是位80后,但从事服装制板已有16年。在多年的服装制作生涯中,徐焰辉秉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徐师傅对服装制板的创新永无止境,为公司的高端手工西服在国外打响品牌作出了很大贡献。”公司执行总经理王耀坚这样评价徐焰辉的技艺和工作。

    徐焰辉正式接触服装制板始于2001年,这年9月他进入当时的浙江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系统学习服装版型、设计款式、服装制作,由于学院有众多省内的知名服装设计师授课,使徐焰辉的服装设计和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2003年毕业后,徐焰辉到溪口一家著名服装企业上班,从普通裁剪工人做起,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4月就调入技术科,师从公司最有经验的服装样板师张松青学习服装制板。几个月后,徐焰辉开始独立制板。一次,徐焰辉制作的服装样板由于中间扣眼偏了一厘米,30套西服不得不都换掉了整个前片重新制作。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徐焰辉养成了追求严谨、完美的性格。

    2005年,徐焰辉开始接触电脑制板,是当时奉化较早接触电脑制板的服装版师,由于电脑制板速度快,而且制板更精准,一个人能完成相当于以前4个人的工作量,使徐焰辉的服装设计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3月,徐焰辉来到宁波雅楚服饰有限公司工作。由于认真负责,很快就从普通的样板师被提拔到技术主管,2012年又成为公司技术部经理,2015年徐焰辉开始担任公司技术总监。

    徐焰辉说,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对于服装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为使自己集中精力设计服装,徐焰辉平时生活十分简单并有规律。他一星期有3天时间住在公司宿舍,期间他每天总是早上7点起床上班,晚上9点下班睡觉。

    由于公司发展定位的关系,近几年来,徐焰辉专注于高端传统手工西服与国际最新西服趋势的研究与制作。徐焰辉认为好的手工西服就是一件工艺品,他决心今后努力把手工西服做到极致,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匠人。

    马武存:

    精心雕琢每一件木雕作品

    在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上午,我们走进莼湖镇马夹岙村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室,只见室内的桌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雕刻小刀,52岁的马武存正坐在长板凳上潜心雕刻一尊弥勒佛像,手中的佛像栩栩如生。直到看见我们到来,马师傅这才放下手中的活计。

    说起“雕刻之村”马夹岙,不得不提马武存的父亲马国盛。上个世纪70年代,凭着过人的天资,漆匠出生的马国盛通过自学掌握木雕技艺后,刻苦钻研崭露头角,并先后带出40多名徒弟,从而打响了马夹岙“雕刻之村”的响亮名头。

    在众多的徒弟中,马武存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父亲的熏陶下,马武存从小就迷上了木雕。16岁时,马武存就正式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雕。“雕刻不容易,轻重缓急,全凭拿捏,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最初开始学习木雕的时候,马武存主要是在用刀和打磨上下功夫,光是锯样花,就整整学习了不下七八天功夫,才得以初步掌握技巧。“三年徒弟四年伙计”,这是马武存最初雕刻生涯的真实写照。马武存在雕刻中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难以言说的寂寞和千百次的磨砺。马武存说,徒弟犯错的时候,父亲往往会直接拿起工具敲打其后脑勺,目的就在于使他们少犯错。马武存说,他在学徒生涯中也没少挨父亲的打。正是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使他保持了在雕刻过程中小心谨慎、心无旁骛的好习惯。

    最初的时候,马武存以雕刻木床和各种家具为主,后来从平面雕刻慢慢融入了人物、动物形象的立体雕刻,并开始制作佛像、花轿、门狮以及各种工艺品。随着雕刻技艺的日益精湛,马武存的足迹踏遍北京、上海、青海、吉林……不仅如此,马武存雕刻的作品还远销香港等地。

    每雕刻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倾注情感的历程。马武存说,手艺人打磨出来的作品都是自己的心血,当一块块其貌不扬的木料经过自己之手,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木雕作品时,自己特别会有成就感。当我们问及他最得意的作品时,马武存说,10多年前他带着10多人团队前往吉林长春公主岭兴隆妙音寺,在有限的条件下攻坚克难,通过自己设计钻研,用材七八十方,耗时整整一年,最终雕刻完成高18米、宽13米的40手千手观音立佛,成为目前东北第一立佛。

    随着电脑雕刻技术的出现,真正能沉下心来继续钻研老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纯手工木雕这项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可能。但马武存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精雕细琢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好的木雕作品都是一刀一刻雕琢出来的。木雕对于马武存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对传统艺术和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朱军:

    研发成果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1988年出生的朱军今年只有29岁,但他已经担任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工程师5年了。研发成果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这就是朱军在亚德客的两个角色。

    “我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将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成果,寻找其在实际生产中量产的途径。”朱军告诉记者。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实验室研发出的零部件往往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达成的,化为实际生产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朱军解释道。

    在朱军5年的工作中,也着实遇到了不少让他“煞费苦心”的研究成果。有一次,实验室研发出一个气缸部件,在侧面打孔后需要对其进行均匀的周边倒角,但是按照正规的工作流程,周边倒角必然达不到均匀。“周边倒角不均匀的话,就会使这个零部件的效用减少,让实验室里模拟出的效果打折。”朱军说道。引进新设备不可能,对于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朱军来说,放弃从来不是他的选项。于是,朱军决定依靠挖掘已有设备的潜力来达成这个工艺要求。通过翻看资料,并经过推算,朱军发现现有设备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个工艺要求。随后,朱军开始调试程序,设定各项参数,在经过数百次的试验后,终于在实际生产中达到了这个产品的工艺要求。

    这样的事例在朱军5年的亚德客工作期间不胜枚举,就是凭着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韧劲,朱军成了联系实验室和实际生产中间的一条纽带。而他自身的数控加工技术也日益精湛,2015年还曾荣获宁波市“凤麓杯”数控车工技能大赛的第二名。不仅如此,喜欢分享经验的朱军还成为了一名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平日里,朱军就经常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同仁。5年间,他开展数控培训达15次,培养了173位数控技术员,其中30余人已经取得了数控车工高级职称。

    朱军还很年轻,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但他已为自己的未来定下了一个个目标,等待他自己前去完成:“目前的目标就是通过努力,力争早日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优秀工程师。”

    朱茂盛:

    “梁山108将”

    只是我艺术生涯的起点

    在尚田镇鸣雁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泥塑艺人朱茂盛,前些年打造的“梁山108将”泥塑,让他名声在外。不过,在朱茂盛看来,这只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起点。

    近日,记者来到了鸣雁村,在朱茂盛的工作屋中,看到他拿起一块泥巴,“摔”在木质的骨架上,再拿起一块泥巴,“摔”在木质骨架的另一面……随着不断的“摔”泥巴,一尊泥塑逐渐开始成形。朱茂盛边“摔”泥巴,边对记者说道:“成形后再进行细节的加工,这尊武松打虎的泥塑就可以完成了,整个泥塑完成后以此为模子,再翻成石膏像,整个过程顺利的话要半个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朱茂盛提到的“顺利”的标准其实是让他自己满意,而精益求精,是朱茂盛对自己的要求。朱茂盛告诉记者,水浒108将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经历,108个人,反映的就是人生百态。在制作“水浒108将”泥塑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要避免同质化。“比如武松,我设计了一个双手持戒刀的造型,那李逵呢,也双手持双斧就不合适了,于是经过苦思冥想,最后给他设计了一个一手持双斧,一手指向不平事的造型,充分反映了他的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也避免了同质化。”

    朱茂盛告诉记者,每当对泥塑不满意时,他就会停下工作,翻翻书、看看电视电影、与朋友交谈来寻找灵感。“比如制作鲁智深泥塑时,如何表现出他豪爽的性格让我犯难,正好我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很豪爽的人,于是就部分参照了朋友的形象,最终制成的鲁智深泥塑让我非常满意。”

    正是秉承着这股精益求精的干劲,朱茂盛精心创作的“梁山108将”全套泥塑在两年前完成后,曾轰动中外,前来参观和求购者络绎不绝。在这段颇具戏剧化的经历后,呈现在朱茂盛眼前的是更广阔的艺术天地。朱茂盛表示:“26年前,我走出家门,前往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倡,学得了泥塑手艺;现在,我打算走出国门,前往法国卢浮宫等地参观学习,去寻找那片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张登位在检修汽车

    徐焰辉给客户量体制板

    马武存精心雕刻弥勒像

    朱军(右一)在车间指导操作

    朱茂盛在做泥塑模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