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家山遇见老时光

    □陈培芳

    人,许多时候是怀旧的。一座山,一条河,一架桥,一间老屋,便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便有无数心事在心中搁浅,繁华过后,化为烟尘,沉落在心,永不消逝。

    4月26日,微雨,空气中一直飘着雾蒙蒙的细雨,这样的天气很容易勾起内心深处的那份怀旧的情怀来。本想这去松岙镇的淡溪村走一遭,不曾想,阴差阳错地,却到了淡溪村所辖的王家山自然村。

    车子沿着王家山村方向,愈往山的深处开,愈显安静,路上几乎没有车与人,只见群山葱笼青翠,一束束映山红点缀其中,俏皮可爱,笑在十里春风;沿途有溪流陪伴,那水清澈见底,哗哗作响,水里巨石横卧,两旁有古树守护,一副淡定从容的模样。

    到了村口,呈现面前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小山村里独有的恬然气息便扑面而来,清新而又饱满的空气里满是宁静与舒心。那年代久远的石头房子,古老的石拱桥,参天的古樟树,穿村而过、日夜奔流不息的溪流,破败的祠堂……让我们错置了时空,仿佛穿越到了老时光,瞬间到了另一个世界。

    村庄很安静,没有什么人。老樟树立于村口,它粗硕的枝干身姿挺拔,繁茂的新叶舒展如云,在我们头顶上方铺出一片绿色的天空。绕过古树,但见远山如黛,一条溪流笔直欢奔而。沿溪而上,走了不远,就发现了一座跨溪而建的石拱桥,没有任何多余的材料,均由一块块大小一致的石块垒筑而成,这样春雨充沛的时节,桥身上长满绿色的藓,斑驳陆离,桥下的溪水里,不知名的植物将根牢牢地扎在溪石缝里,被润泽得清秀灵气,不知谁家的青梅树,枝条已经垂到了水里,任溪水拍打着自己。此情此景,让人对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更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民宅沿溪一侧而建,我们则顺着溪边的石板路,探访这些古老的房屋,只见大多数房屋人去楼空,房间里堆放着积满厚厚灰尘的旧物件,一副颓败的模样。清朝末期以及民国时期的院落,在风雨的洗涤中显得有些破旧,但是仍然倔强地保持着其原本的面目,没有丝毫商业气息的充斥。穿行在村子里,村子的人文环境让我不知到底身处何世,身处哪个年代,早已久远的历史,在村子里处处留下了一道道强烈的痕迹,而且并未改变,从整个村子的房屋建筑不难看出它曾经的风华。由于下雨,很难遇到几个村民,村子更像是遗留下来的一座“空城”,独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段历史。

    祖辈们流传下来的老房子,精湛的雕刻技艺令人称奇,村里的老人住在里面,守着自己父辈们打拼了一辈子所留下的生活与记忆——他们不会走,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所熟悉的,有儿女幼时追逐、摔倒、哭泣,那片片影像的生活。在一处老屋里遇见了一对老夫妻,一个在烧水,一个在洗衣服,两人约摸七八十岁,两个人守着一整排五六间一层的木头房子,房子虽旧,却也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他们在大山里住了一辈子,目睹昔日繁华热闹的村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渐渐归于沉寂和落寞。“住在这里的村民没多少了,还都是我们这样的年纪。”老婆婆说,他俩养了一些鸡鸭,种了一些田地,平日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虽然我们村民住得越来越少,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却来这里玩。我们还请来了厦门大学的专家来给村子做规划设计。”淡溪村村书记王建兴告诉我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然安逸的乡村生活,小山村又有了一些生机,城里人喜欢这里的好山好水,玩过一天二天不过瘾,就按着自己的喜好租下老房子,还有那些外出创业的村民,回到这里,把自己的老房子整修了一下,闲时拖家带口或呼朋唤友过来住上一小段时间,也是挺惬意的事情。在村中央,我们找到了一间重新翻修过的房子,但见院里种着各种花草,廊檐下挂着生机盎然的藤蔓植物,透着雅致。想着这位主人应该是个精致文雅的人儿,假日里,他从都市归隐于这个静谧小山村,该同陶渊明一样有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体会吧。

    从王建兴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了村里的历史,王家山人以王姓为主,本是住在松岙沿海丘陵地区,相传明末时倭寇横行,经常前往村里强抢粮食,村民苦不堪言。于是王家太公便携村民避乱隐居于此,村民在王家山定居,繁衍生息,一住就是300余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因生活、就学不便而陆续向山下搬迁,形成了现在的淡溪村。

    车子驶出王家山,恍惚中,觉得自己像那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在旧时光里走了一遭,老桥、老树、老人、老房子……交错叠映,似虚若实。于是我记住了它的名字:王家山村。

    小名片:

    王家山自然村受辖于松岙镇淡溪行政村,淡溪村位于奉化最东端的滨海丘陵地区,南临象山港风景湾,北侧有宁波最美的花海云雾风车路。距离沿海复线高速入口10公里,距离宁波中心区车程仅40分钟,距离松岙镇2公里。全村现有332户925人,耕地面积910亩,山林面积6500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王家山村村民因生活、就学不便而陆续向山下平原区搬迁,村庄人口从原来240多户800人规模萎缩到目前常住的24户35人,村内老屋较多,村民多以外出打工及制种(培育杂交水稻种子)为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