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辰卉 今天是第106个国际护士节。这个设立于1912年的节日,采用闻名于世的英国护士南丁格尔的生日,以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在我区,目前有注册护士1538名,他们不仅为病患减少生理痛苦,而且减轻病患的精神压力,让病患的寿命更长、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他们是市民身边的“白衣天使”,为市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5月8日下午,宁波市举行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暨优秀护理工作者颁奖典礼,我区5位护士荣获宁波市护理先进工作者称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这5位“白衣天使”,聆听她们的心声,零距离感受护理工作的艰辛。 周玲叶:坚守临床一线25年 我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为浙江省县级医院龙头学科,承担着全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救治的任务。从“非典”到“禽流感”,从“伤寒”到“肝炎”,从“肺结核”到“艾滋病”,从“手足口病”到“麻疹”,周玲叶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在一线传染病护理岗位,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传染病护理事业。 感染科工作风险高,压力大,很多护理人员都敬而远之。常常有人这样问:“你们天天和传染病人在一起,不怕被传染吗?”面对种种压力,周玲叶和科室人员齐心协力,树立对传染病的正确认识,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做到对病人不歧视,使他们感受到了护士的温暖。当乙肝肝硬化病人大出血时,当肺结核病人大咯血时,当他们的家属亲人避之不及时,周玲叶带领全体护士冲在第一线,尽管每时每刻都要面临被传染的危险,但为了病人的早日康复无怨无悔。 还有些特殊疾病,需要将病人转移至隔离病房医治,病人无陪护,除了护理工作所有的事情包括一日三餐、大小便处置、垃圾处置等都需要护士完成,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连续工作在隔离病房,真正是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在关键时刻,周玲叶知道要稳定“军心”,自己就不能在护士姐妹们面前流露出丝毫的犹豫和畏惧,帮助大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虽然护理工作异常繁忙,但是周玲叶没有丝毫退缩,她用一个个的日夜坚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真意。 陆宇波: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陆宇波是我区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起,她从一名普通的护士到护士长,在手术室这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干就是27年。 手术室是医院外科系统的心脏,肩负着全院所有的手术任务,年手术量达8000多例次。作为护士长,她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有紧急情况,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组织科室成员实施抢救。她逐步完善科室护理质量监控体系,成立科内质控小组,定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各类存在问题并进行有效整改。统一了手术室操作规范,自摄各种流程图片并上墙。 近年来,外科手术向微创发展,各手术科室开展各类腔镜手术。腔镜手术的增多,给手术室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和更严峻的挑战。陆宇波带领科室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腔镜器械的清洗灭菌、熟悉各仪器系统和设备的特性、熟练各类器械仪器的操作配合,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手术室是人民医院的第一批6S标杆科室,陆宇波带领全科人员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护理方法,为病人和医生搭建一个安全、便捷、温馨、舒适的手术环境。如在家属等候区放置一台电视机,定时播放自摄手术宣教视频,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为病人家属提供手术相关知识。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这是陆宇波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科室带头人,她带领着手术室全体成员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及劳动谱写着绚丽篇章。 张迪宏:处处为病人着想 1996年8月,张迪宏带着对护理工作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奉化区中医医院的护理岗位。1999年,她被抽调到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担任责任护士,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5年,她被任命内科病房护士长,负责全面工作。内科病房老年人、危重病人多,基础护理多,发生跌倒压疮等护理并发症风险大,她严抓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严格各项工作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张迪宏利用查房时间,实地讲解常见病、疑难病的特点,观察护理要点等。以小讲课、定期考核等各种学习形式,带动团队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此外,还开展了中药药枕治疗颈性眩晕,中药敷脐治疗肢体活动不利等中医操作新技术,提高了科室专科护理能力。 有一位中风4个月的患者,刚入院时情绪低落,对治疗失去信心,经过20多天的治疗和护理,临出院时,紧紧握住张迪宏的手说:“谢谢你们,每天嘘寒问暖,给我鼓励和安慰,又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真的非常感谢!” 张迪宏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扎实的技术功底护理了无数病人,配合医生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2003年抗击非典中,她主动报名参加抗击非典第一线。 张迪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科室青年群体,发挥专业特色,送医下乡、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等,2008年,她所在病区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从事护理工作21个年头了,这份工作普通而平凡,有时还会受委屈,但张迪宏依旧喜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她用努力和爱心换来患者的健康和微笑时,她觉得这份工作是神圣而光彩的。 江晓霞:生命的“摆渡人” 助产士——对于正常分娩的产妇来说,他们是小小的产科护士,但对于难产等复杂情况的产妇来说,他们是和医生一起与生命赛跑的人。江晓霞今年34岁,是我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室助产士,从业来,她始终把“工作精益求精,用心服务每一位产妇”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分娩室的护理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奉献。 作为一名助产士,江晓霞一直都觉得非常自豪。因为她的工作是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双手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在产科工作13年,江晓霞已经记不清迎接过多少个小生命,护理过多少位产妇,参与过多少次抢救。 助产士工作,需要耐心与细心。在工作中,江晓霞总是把产妇看作自己的姐妹,把新生儿当作自己孩子般关心和爱护。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孕妇进入产程后,因为疼痛而大喊大叫,江晓霞给孕妇细心讲解产程经过,耐心劝说她坚持下去,告诉她这是临产的正常表现,却没想到孕妇的丈夫不理解,一时气势汹汹。面对这种情况,江晓霞沉着冷静面对,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分娩镇痛,并一直陪伴她左右,按摩孕妇背部,指导孕妇使用各种方法放松自己。经过漫长的几个小时的产程,孩子终于平安降临了。 产科是个高风险的科室,工作的特殊性,助产士还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助产技术。曾有一个产妇出现了平日里极少发生的异常情况——脐带脱垂,江晓霞紧急联系手术室、麻醉科、手术医师,有条不紊地采取护理措施,在分娩室里采取紧急剖宫产术,确保了母婴平安。 助产士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却用双手书写着生命的感动,用温暖的话语,为孕妇抹去分娩的恐惧。“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感恩自己的付出,因为自己是一名助产士而倍感自豪。”江晓霞就是这样一位日复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产科护理的“白衣天使”。 朱宁苏:病人平安是最大的心愿 朱宁苏是我区溪口医院内科护士长,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溪口医院外科病区、内科病区、儿科病区、急诊科等不同科室工作过。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朱宁苏下班刚到家接到一通电话:“护士长,52床抢救,快来!”原来一住院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大动脉搏动测不到,年轻的护士非常紧张。朱宁苏二话没说,赶紧投入到抢救队伍中。CPR、气管插管、静脉用药,终于病人经抢救后心跳恢复正常,朱宁苏才舒了一口气。虽然身躯疲惫,饥肠辘辘,却带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踏着月色回家。 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以后,朱宁苏深知一个科室想求得发展,一定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服务理念、观念的转变。她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把爱心献给每一位患者,做患者的守护天使,为医院护理工作的推动和发展起一个很好的窗口作用。2013年,她参加宁波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护士长管理回来后,在科室率先实施绩效管理,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奖金分配机制,提高了科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大家工作热情,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 在这十多年里,朱宁苏曾有过不少荣誉:2013年荣获年度医院业务贡献奖;2014年荣获医院5S创新奖;2015年被评为年度模范员工;2016年荣获年度医院模范员工;2016年在宁波市护理技能大赛中荣获基层组二等奖,所在科室也获得青年文明号,先进科室等称号。“荣誉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更大鞭策。但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路任重道远。作为护士长,我知道我还需要做得更多,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做一名更加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朱宁苏说。 “白衣天使”的温情小事 不怕,阿姨抱抱 照片的背景是手术室,一名手术室护士怀里抱着一位小朋友,一双温柔、怜爱的目光深情地望着孩子。 照片中的护士叫陈虹,是一位85后护士,也是一位年轻妈妈。怀中的孩子年仅6岁,正准备接受手术。冰冷的手术室大门把他与父母隔在了手术室内外。面对陌生的环境,与父母的分离,孩子心中感到异常惊恐,哭着要找妈妈,不愿进入手术间。看到孩子哭得如此伤心,陈虹心疼极了,抱起孩子,抱着他在手术间走廊上来回“逛”,给孩子介绍着手术间的环境,哄他、逗他。 慢慢地,孩子情绪渐渐平静,不哭不闹,乖乖躺倒在手术床上,眼神流露出对护士阿姨的亲近和信赖。整台手术陈虹一直陪着他,握着他的小手,抚摸他的额头,安抚着他。 小动作背后的呵护情 “大伯,今天您感觉怎么样了?来!请配合我翻个身”。为预防压疮,画面上,徐幼莲护士正在给一位87岁高龄的李老伯进行翻身。 李老伯因意外摔倒入院,当时神志昏迷,一度病情危重,生活无法自理。半个月来,徐幼莲用她纤瘦的臂膀天天为老伯翻身,用她的爱心、细心对李老伯精心护理。 这不过是最普通的一幕,一年365天,多少次为行动不便的患者翻身,多少次帮呕吐的患者清理污秽,多少次给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锻炼肢体,她就这样坚守着平凡的护理岗位。 小苹果服务队 区妇幼保健院门急诊输液室有一支小苹果服务队,她们为减少患儿对输液的恐惧心理,给患儿送上一张张画有苹果的卡通图案,拉近与患儿的距离。 有一次,护士小董在巡视时发现有一位病人痛苦地捂着肚子,当了解到是病人输了“阿奇霉素”引起胃肠道反应时,小董就自己掏钱买来面包让病人吃下,以减轻用药反应,对此病人十分感激。又有一次,她们接到一名高热惊厥的患儿,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眼球上翻、全身抽搐,已处于昏迷状态,她们娴熟地配合医生救治,镇静、解痉、降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经过2个多小时有条不紊的抢救,患儿终于生命体征平稳,脱离了危险。面对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一个个荣誉,小苹果服务队的成员们一如既往牢记使命,为每一个病人送上温情、祝愿平安。 天使的呼唤 50多岁的老袁从昏迷中醒来说:“护士长,我迷迷糊糊中听到你在叫我!我就安心了!我又睁开眼看见你了!”老袁是一位肝硬化患者,单身,无亲属陪伴,他又一次从可怕的肝硬化并发症中抢救过来时一开口说的就是这番话。之前,他也因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容量休克在感染科抢救,感染科护士团队为他在颈内静脉、四肢静脉多处留置静脉管路,快速补液、输血,最终抢救成功。因为单身,老袁身边无人照顾,住院期间感染科护士们在生活上照顾他,在心理上开导他,让老袁很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