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虽然好多非遗会被时代淘汰,但非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记录着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遗,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奉化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丰富多样、极其宝贵的非遗财富。但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不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非遗项目面临失传或濒危状态,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区政协曾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奉化把非遗保护作为实施文化惠民战略的基础工程,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大力推进非遗普查、保护与传承,非遗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稳健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奉化实际的非遗保护管理制度。 (一)扎实起步初显工作成效 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从类型来分,大致有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间习俗和其他5个方面,涉及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的非遗名录在30个以上。有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多人;另有省、市、区(市、县)各级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教学基地30多个。近年来,在全区范围内的不少学校均有非遗项目传承和发扬的脉络体现,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在奉化高级中学、奉化技工学校、尚田镇中心小学等校园设立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传承力量,并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走出国门展示风采;再如,省级项目“奉化吹打”实施“名师工程”,进入校园培育传人,焕发了新魅力。 (二)制度护航推进非遗保护 近年来,政府从各个层面保障非遗工作的顺利进行。陆续进行了地毯式非遗普查,从而建立奉化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出台非遗保护的政策,在区文化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从财政上给予保障。 (三)巧借平台促进非遗传播 为促进奉化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我区将非遗项目纳入“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工程,巧妙借助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及中国传统节庆,组织开展“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广场活动、全国舞龙锦标赛、市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以非遗项目的活态展演来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力声势浩大的弥勒文化节、桃文化节,对非遗项目进行集中打包亮相,宣传推介奉化非遗。鼓励乡镇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传统庙会活动,萧王庙庙会、景佑庙庙会等群众性非遗集会连续不断。此外,文化礼堂也成为非遗展示新阵地,使得老底子曲艺项目藉此重新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四)用心编纂尽展普查成果 在组织开展非遗普查基础上,认真做好非遗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近年来,编辑出版了11册《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奉化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奉化卷)》、非遗丛书《奉化布龙》等专著。通过将非遗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非遗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由于遗产本身的脆弱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面对当前非遗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非遗申报与保护的关系上认识错位,缺乏科学的保护意识,存在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传承单位和个人以为只要申请加入了名录,就得到了保护,或申报只是为了挂牌,仅仅当作一种荣誉,没有把发展和传承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同时,重视程度具有阶段性,政策高调,行动低调。宣传力度不够,不少群众对非遗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非遗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保护不完全清楚,保护意识不强,非遗保护还没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科学引导、整体谋划和部门间的协作不够,齐抓共管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二)资源流失传承乏力,非遗保护前景堪忧 奉化非遗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农耕文明的式微,乡土社会的瓦解,城镇化的推进,新生艺术载体的风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非遗的生存土壤和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非遗保护形势严峻。受众群体出现断层,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使很多非遗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如“稻草玩具”“草编工艺”“奉化农民画”等民间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日渐式微;“唱新闻”“串客(滩簧)”“走书”等一批稀有的民间剧种和说唱艺术正在衰落或被同化;“翻簧竹雕”“陶器制作”“削竹脑(竹海飞人)”等传统技艺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廉价的替代品出现,失去了生存空间,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传承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影响传承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传授、学艺均难以为继,非遗传承后继乏人。一些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三)空间狭窄发展受限,项目传承面临困境 在奉化,大多数非遗项目以传承人个体小作坊、工作室、店铺为中心,难以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应。这些传承个体以传统技艺项目居多,人员少、资金少、平台小,极大地束缚了项目的传承发展空间,使生产性保护的目的难以实现。如“溪口千层饼制作”“奉化布龙制作”“棠岙纸制作”“打镴技艺”等都是利用家中的有限场地进行生产,发展空间狭小,产量受到极大限制,品质难以得到提高。同时,我区的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与非遗保护、非遗资源利用也未能实现紧密的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