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2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溪南线突发塌方

区公路段奋战72小时抢通

    􀴁通讯员 楼沈萍

    本报讯 进入汛期以来,雨水明显增多。5月6日中午11点45分,我区溪南线15K+600处突然发生山体垮塌,顷刻间6000立方米,长度80米的大量泥石迅速吞没整条道路,致溪南线谢界山至董家坪路段交通中断。

    险情发生后,区公路段第一时间启动公路抢险应急预案,段长王宏峰带领安保、工程、养护、路政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研究制定抢险方案。与此同时,路网中心及时通过可变情报板发布道路通阻信息,联系媒体发布最新路况。路政人员立即上路,在塌方路段两端及时设置了醒目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提高警惕,劝返车辆,防止社会车辆进入塌方路段。经过紧急磋商,区公路段迅速成立了塌方抢险组、后勤保障组、信息发布组、交通管制组、安全保障组、外部协调组、通讯报道组等7个临时小组,相关部门立即取消休假,全力以赴投入抢险。很快,指挥部的部署落实到相关部门,3台挖掘机、8辆自卸车及10多名抢险人员迅速向董家坪路段集结,下午1时,抢险保通工作全面铺开,一场抗击塌方的战役就此打响。

    高温和暴雨对抢险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白天烈日暴晒,地面温度高达30℃,尚未晒尽的水汽把救援现场变成了一个“蒸笼”。下雨天,山区气温骤降,雨水打在身上,寒冷的山风吹来,冻得人瑟瑟发抖。除此之外,还要时刻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抢险的这段时间里,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坚持在一线办公,不但可以及时获知信息,解决突发问题,还时刻鼓舞着抢险人员的士气。

    塌方现场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巨石,横躺的、悬挂的巨石比比皆是,最大的有千吨重,最小的也有几十吨。由于塌方路段的山体岩石不是很稳定,公路路面至滑坡顶端相对高差约60米左右,工作台面又小,操作起来特别困难,带破碎头的挖掘机凿在巨石表面只能凿出个白点,根本无法击碎,抢险遇到巨大挑战。为尽快赢得抢险时间,5月10日上午,抢险组当即决定借用大型釭头挖掘机紧急排险,科学安排挖掘机作业平台,利用挖掘机臂长、釭头机登高,自上而下抢险作业。施工中,山上不时有飞石落下,腾起的石灰将他们紧紧包裹,吸入口鼻中像火灼一样疼。时间一秒秒过去。5月12日中午,悬石被彻底击碎,抢险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烈日炎炎的抢险工地,在风雨交加的抢险一线,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拈轻怕重。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公路职工,大家都在这危难关头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抢险重任,这是公路人的使命。

    安全法规科科长缪祥助,在6日得知险情后,第一时间驾驶着私家车赶到抢险现场,在战塌方的日子里,缪祥助和抢险队员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午饭就把挖掘机当餐桌,草草几分钟就解决,一直奋战到晚上7点半才到家。每天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他嗓子哑了,脸被晒黑了,手臂上晒脱一层皮,人整整瘦了一圈。

    陆君洲是段机具材料拌和站站长,自接到抢险任务后,他第一时间调用大型挖掘机3台,自卸车8辆,并紧急派遣经验丰富的机械操作人员孙明种、金才光等多位抢险人员进行排险。作为抢险队长,他每天都紧绷着神经,随时随地的关心着队员们的人身安全,并嘱咐他们增强安全意识,并时刻提醒着队员们要注意施工安全。为了做好联络和调度工作,他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打得烫手,同事们开玩笑说,这是名副其实的“热”线。直到5月13日早上9点多钟,抢险工作全面完成时,他和抢险队员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危难时刻,方能显出一个集体的团结和奋进,在“5·6”大塌方的抢险行动中,公路段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们拧成一股绳,默默地履行着公路人的职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