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余 尹碧蕾 本报讯 前不久,莼湖镇召开“四个平台”建设推进会议,会议聚焦各职能部门现有村级网格员工作职责排摸清查,通过网格事务分门别类,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逐步实现网格员的“一人多岗”,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构建高效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 何谓“四个平台”建设?据了解,它是指对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机构及其承担的相应工作进行归类,通过建立相应机制,实现纵向打通和横向整合,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功能性工作平台。 在确保“四个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方面,该镇做了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去年投入资金80万元,完成镇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室、综合执法中心、资源配置中心等场地改造、办公设备添置、指挥系统建设,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整合镇属各内设站所,调整充实综治办、综合指挥室、执法中心、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安监所等中层干部和工作人员10余人,逐步搭建起“镇综合指挥室—村综治工作室—网格”的三级平台。 据了解,该镇根据区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推行平台建设项目化管理模式,将“四个平台”建设内容纳入镇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管理台账,以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水平。每月由镇主要领导带队,进行现场督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定期督查跟进工作进度。 现在,该镇共51个村,78359人口,被划分成84个网格。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管理和服务团队,建立起网格管理和服务机制。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结束后,每个网格将确定1名网格长(村干部担任)、若干名网格员(职能部门协辅人员和村民小组长)、1名网格指导员(联村干部负责),与网格内党员、村干部、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 该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具体事项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完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治理体制,落实各平台的工作例会制度、督查通报制度、信息处置制度和考核奖罚制度。相继制定和印发《关于成立“四个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莼湖镇关于加快推进“四个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莼湖镇“四个平台”建设站所单位考核管理办法》《莼湖镇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 “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位网格员就好比‘神经末梢’,把收集到的信息传送给‘中枢神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室,再由综合指挥室根据事务的归属,将处理指令发布给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这4个平台,督促各个平台及时办结,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综合指挥室。”该镇综合指挥室负责人介绍,在整个流程当中,网格员对基础性信息的搜集能力影响着整个平台的运作,因此对网格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邀请宁波e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移动公司技术人员,分别对网格长、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网格手机使用的培训,提升网格长、网格员的业务水平,逐步实现网络操作平台与指挥室的业务对接。”该负责人如是称。 据了解,“神经末梢”网格员和“中枢神经”综合指挥室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依靠了一张无形的网络——宁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目前,该镇在宁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已经得以全部完善,包括标清单元网格的责任范围、户数、人数、党员数、企业数、重点场所及各类弱势群体信息,建立网格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流动人员、出租房屋、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和涉毒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档案,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1-5月,该镇共接收下辖事项792件,所有事项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