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楷文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精美文物被保存了下来,从粗犷的青铜器到精美的陶瓷小盏。然而,韶光易逝,书画易腐,瓷器易裂。重现文物最初之美,便催生了这样一个行业——文物修复师。 徐功特是一名90后文物修复师,1992年出生的他,从小在溪口镇岩坑村长大,从江口中学美术班毕业后考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目前就职于中国港口博物馆,最擅长的是陶瓷类文物的修复。 兴趣变专业 岩坑村是徐功特的外婆家,因为地处偏远,村子保留着许多旧时风貌,历史底蕴丰厚。外婆家有一屋子的老物件,青砖旧瓦、雕花木椅、铜铸古镜……每一件东西,徐功特都仔细端详很久。这些老物件激发了徐功特浓厚的兴趣。 2012年,徐功特把对老物件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专业,但第一次的修复以失败告终。大学课上,老师介绍如何修复瓷器,用石膏修补文物的缺失部位被称为“打样膏”,然后指导学生完成整个修复工序。 课后,徐功特从网上淘来一只有缺口的龙泉青瓷碗,想依样画葫芦,但操作起来手忙脚乱。灌完石膏后因为心急,在石膏没有完全凝固时就打样膏,结果可想而知,石膏无法与器物吻合。这一次的失败,让徐功特一直铭记在心,并时时告诫自己。 枯燥的拼接 2015年5月,徐功特进入中国港口博物馆,主要负责陶瓷类文物修复,制作技术与大学时相比已有长足进步。近日,他正在修补一个汉代青釉双系盘口罐,一堆陶瓷碎片在旁人看来毫无头绪,但在徐功特眼中,这些碎片已有了雏形。徐功特说:“这个盘口罐拼接的难点是瓶身与底座是分离的,我打算先用A4纸揉成一个柱形作为支撑,用玻璃胶黏住A4纸,连接瓶身与底座,先把盘口罐的大型支撑起来,再慢慢把碎片黏合到瓶身。” 拼接碎片的工作十分枯燥,先要将瓷块碎片用热水浸泡清洗,再用刷子将碎片断裂面刷一遍后晾干,最后才能用502强力胶与玻璃胶黏合。拼接碎片需要一个下午,且全程集中精力。碎片拼接起来后瓶身仍不完整,还需要“打样膏”,在空缺处用石膏弥补。石膏修补需要注意厚度、弧度与器物本身统一。“一定要把握好度,恰到好处。”徐功特说,完成整个修复需要2-3天。 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年来,徐功特已修复文物150余件,参与一级文物修复1件——汉代黑陶马。去年在宁波博物馆举办的《发现——宁波新世纪考古成果展》中,有54件文物是徐功特修复的。 学习无止境 为保护文物,工作室始终处于恒温干燥状态,空气对流少,粘合剂的化学气味,长时间刺激着徐功特的鼻腔,即使隔着一层口罩。修复文物需要长时间保持站立或俯首、弯腰的姿势,有时一个动作要保持1小时以上,徐功特的颈椎、腰椎常常出现疲劳性酸痛。但徐功特却十分享受这一过程,尤其当完整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工作之余,徐功特还在学习其他修复方式,如大漆、金缮修复等,甚至准备学习青铜器修复和书画修复,徐功特表示,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复能力和范围,学习更多种类的文物修复工艺,不仅仅只局限于石膏修复,能为文物修复做出更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