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繁荣促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的方针政策。如今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许多需要历经时间沉淀去潜心制作的低产量手工艺逐渐失传,但是这些技艺恰恰承载了我们老百姓祖祖辈辈生产生活中所体现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非常珍贵。如何在快节奏的机器批量生产社会中,探索活态传承新思路,涵养传统技艺社会化、市场化是传统技艺面临的最大考验,本期《每周关注》就让我们一起关注一下带有体温的传统技艺。 记者 李露 摄影 王红雨 通讯员 陈伟军 阿拉非遗汇受市民热捧 6月3日,宁波市第四届阿拉非遗汇暨奉化区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风光秀丽的仁湖公园内举行,几十位匠人带着传统工艺物品登上了非遗的舞台。 据悉,活动于6月3日、4日在仁湖公园内持续开展,现场包括“甬上风韵”优秀非遗项目展演、“甬上风情”非遗小镇成果展、“甬上风潮”非遗公益课堂展示、“甬上风物”传统手工艺展示、“甬上风味”宁波地方展小吃和非遗图文展等几大板块。共设摊位120余个,非遗小镇主题馆7个。 阿拉非遗汇作为一次探索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出乎意料的是活动一亮相就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市民康小姐说,原以为4日下午现场人流量会减少些,没想到她去的时候依旧人潮涌动,光在宁海麦饼摊位前买饼就排了20分钟的队伍。“我一圈逛下来,感觉非常不错。把非遗传统技艺、民间小吃、表演艺术集中展示,让我们老百姓能零距离接触这些非遗,让我觉得非常兴奋。也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在展示区域,首批7个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铆足了劲儿,各显神通,尽量要把本地的非物质文化精华在这次盛会上抖搂出来。19个非遗公益课堂在如织的人流中开课。最热闹的要数32个传统小吃技艺展示摊位,人们循着香味找去,往往只能隔着长长的队伍先深吸一口,再排队等候。 虽然6月3日上午天气炎热,但是热闹的活动氛围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参与。几名外国青年来到了棠岙制纸、奉化婚礼等非遗项目摊位,零距离体验了一把奉化特色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这里放的每一张纸都是我一点点手工制作的,它们和机器纸不一样。”奉化棠岙村的江海军边说边摆动手中的竹帘,没一会,竹帘上就浅浅附着了一层薄纸。江海军是省级非遗项目棠岙纸传人袁恒通的女婿,从二十几岁便跟随岳父学造纸,至今已有30多年。从前期的采竹、腌料、清洗、烧煮、捣料、打浆等一直到后续加工抄纸、晒纸,棠岙纸一共要经过72道工序,而这些工艺现在全都由袁恒通的儿女们亲手把控,每一道工序依旧饱含着满满的深情。 “每一年的小满时节,笋刚长成竹子,叶子还未长出之时,我们就要把竹子砍伐掉。在这前后不得超过15天的时间里,我们要把一整年的原料都备齐了。”年逾花甲的江海军每天仍持续10个小时造纸,最多的时候一天制造一千张竹纸,一双手也因常年泡在水里而显出浮肿沧桑。 纯手工工艺总能勾起大家的情怀,这一门古老的造纸技术,引得现场几位来自美国、德国的观众大为惊叹,她们纷纷上前学习,亲手感受了一下中国传统技艺独有的温度。“现在我造的纸更多是用在了古籍修复上,像浙江省图书馆、浙江档案局都会从我这里买竹纸。”江海军介绍说。 越是鲜有人知的工艺越是弥足珍贵,传统工艺匠人们在日日年年不变的制作工序中,早已给这些物件赋予了生命力。纸很常见,但历经几千年的传承,造纸术一直在革新,像这样纯手工造的纸现代已不多了。与手工纸一样受到热捧的还有竹篮、草帽、绣花布艺、渔网……这些淡出了大家视野的传统手工艺物件。 传统工艺拓展新市场 今年31岁的陈晶晶出生在奉化条宅村的一户布龙世家,父亲陈行国是奉化有名的布龙手艺传承人。2011年,陈晶晶辞职回到条宅,和弟弟陈亮亮一起专心打理起了家里的布龙生意。 从高中起,陈晶晶就跟在父亲后面学做布龙,一开始只是打杂。高中毕业后,喜爱绘画的陈晶晶在父母的鼓励下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每当父亲需要改进布龙造型时,陈晶晶也会帮着出点主意。 陈氏布龙工作室目前除了布龙道具制作销售以外,也对外承接舞龙舞狮表演项目的教学与裁判工作。姐姐陈晶晶早在2010年就把自家的布龙搬到了网上。“淘宝上的需求主要是一些民间团队,2016年大概接了20条布龙订单。”陈晶晶说。而弟弟陈亮亮身为舞龙舞狮国际级裁判员和教练员,同时还拥有国家级裁判员证书,目前主要负责舞龙舞狮表演项目的教学与表演工作。 据1946年重印的《棠溪江氏宗谱》上记载,棠岙造纸业最兴旺时,当地共有10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光抄纸槽就有300多个,生产的竹纸远近闻名。如今,棠岙造纸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但却只有棠岙的袁恒通一家人依旧在从事造纸工作。 现在的袁家作坊共分成了三个区域,右侧房间用来打纸浆,左侧是带火墙的烘纸房,院落外侧则是抄纸棚。在抄纸槽边工作的是老袁的女婿,一撩、一提、一掀,纸便如魔术般显现出来,而在火炉般的烘纸房里工作的是袁恒通的儿媳,对外销售的是袁恒通的小儿子袁建增。 “我们棠岙纸现在主要供给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单位,作为古籍修补的专用纸。”袁建增介绍说,纸张价格主要分两种,50×80cm的纸张为4.8元每张,55×90cm的则需要5.5元每张。 作为到溪口旅游不得不尝的美味,千层饼以口味独特,松脆香甜,被称为“天下第一饼”。蒋定君是宁波市级非遗项目千层饼技艺的传承人,早在17岁那年,他就开始拜师学习制作千层饼,1982年带着10余名徒弟创办了溪口龙门千层饼厂,还注册了“溪口牌”和“玉泰牌”两个商标。 也许是因为沉淀了祖传手艺的深厚功底,蒋定君带着伙计在品种上不断创新,至今已开发了十多种新口味。“现在一条街上在做千层饼的就30多家,竞争这么激烈,不开发新产品怎么可能生存下去?” 蒋定君家的千层饼曾经最远销售到美国,但是因为千层饼保质期短,不利于运输,出口销售的模式只持续了2年。“发货到国外一般走集装箱都要十几天以上,夏天到了那边都坏掉了。”蒋定君说,保质期的问题困扰着所有千层饼店。 与上述的非遗项目不同,尚田鸣雁村朱茂盛的泥雕只是一门手艺活,但是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它里面的商机。 今年52岁的朱茂盛自幼酷爱画画,年轻时曾在奉化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1991年,他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了3年,回来后就开始从事雕塑这一行。 2006年,朱茂盛决定将一个深藏多年的梦想付诸行动——雕塑水浒108将。期间光翻书看画查资料,画出人物造型素描稿,他就准备了2年。2008年4月,朱茂盛把石膏、水泥、铁丝、麻布等材料找齐,开始制模、翻模、脱胎、粘缝、打磨、上色。这9年间,除了中间有2年多外出挣钱养家糊口,朱茂盛每年都会花上10个月来做他的“英雄梦”。 今年1月,历时9年完成的梁山108将最终被一位台州商人以高价收入私人收藏馆内收藏。朱茂盛说,因梁山108将而闻名,循声而来的订单,他这辈子不睡觉都做不完。 旅游经济需要文创产品 伴手礼是个传统习俗,外出旅游,总会随机携带一些当地的美食特产或纪念品回来,作为小礼物送家人或亲朋。不过在奉化,不少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都是大同小异,诸如玩具刀枪、吊坠、佛珠、手链等“大路货”是标配。尤其是在乡村景区,一些旅游纪念品即便称得上具有“地方特色”,也以当地的美食小吃为主,且多是些游兵散将,未成体系,在游客眼里档次也不高。 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发,资深媒体人鲁先生就提出:“能否利用这些具有奉化特色的传统工艺,制作出优质的文创旅游产品?” 陈氏布龙传人陈晶晶表示,目前陈氏布龙也在开发制作小型布龙摆件、布龙玩偶等,从阿拉非遗汇的试水情况来看,许多市民会被这些小物件吸引,但是真正购买的并没有几位。“很多人都会被小布龙的高价吓跑,他们觉得这么小的一条布龙为什么要这么贵?但是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纯手工制作的啊。” 棠岙纸传承人袁建增说,场地是限制他们发展的最大问题。“对于开发文创产品,我们的想法是建立一个古法造纸博物馆。”造纸术是我国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只在书本里见过这种神奇的古老文化,如果建立了古法博物馆,他们将在里面演示棠岙纸的全部工序,同时该博物馆也可以成为学生体验基地。 千层饼技艺的传承人蒋定君说,虽然龙门千层饼在阿拉非遗汇上一天补货就补了3次,两天销售收入近4万元,但是长途运输依旧是千层饼的死穴。 朱茂盛却认为,缺乏人才是传统工艺开发文创产品最大的困扰。据朱茂盛介绍,雕塑是一门专业技能非常强的行业,如果要开发文创产品最需要的就是雕塑人才。“与我一起在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的10多个人,目前只有2个人还在从事雕塑。” “我个人是支持利用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生产来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区文化馆馆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剑军说,产业化会让传统工艺产生“造血功能”,帮助手工艺人创收,完全有利于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拥有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奉化,旅游经济一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如果开发具有奉化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不仅有利于对外宣传,还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利益体。周剑军说,经过精心的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精致化的旅游产品,同时建立统一的文创基地,将具有奉化特色的传统工艺或礼品化、或表演化、或体验化,这可能会是个绝佳的选择。 泥雕水浒108将 棠岙制纸 阿拉非遗会热闹景象 龙门千层饼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