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我区诞生了富有特色的竹产业和竹文化,从日用品到手工艺品,从饮食文化到令人惊叹的技艺,奉化竹文化包罗万象。可惜的是,在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工业品的轮番冲击下,奉化竹文化正在走向式微。 甘心吗?当然不甘心!棠岙竹纸、翻簧竹刻、羊尾笋腌制技艺、竹海飞人等都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这并没有帮助奉化竹文化摆脱困境,只是稍微延缓了消亡的步伐。“一带一路”却不同,它给奉化竹文化带来的是重焕荣光、再攀高峰的历史机遇。 其实,“一带一路”离我区很近,目前在建的甬金铁路,是义甬舟大通道的重要项目,义乌是“丝路经济带”的主要起点之一,宁波舟山港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我区就在义甬舟大通道上,是“一带一路”的关节点。 要紧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奉化竹文化必须“走出去”。沿着“一带一路”的步伐,让竹文化走出国门,走入沿线国家,是让奉化竹文化重焕荣光的关键所在。政府引导、文化抱团在这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仅靠“单打独斗”,像棠岙竹纸、竹海飞人、翻簧竹刻等仅剩数位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难以走出国门,像笋加工、竹制家具等企业产品的展示会沦为单纯的商业行为。只有抱成团,集合各方力量,以“奉化竹文化”的整体形象,全方位全领域地“走出去”,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一带一路”上建立奉化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奉化竹文化避免消亡,重焕荣光,进而壮大奉化的竹产业实力。 要紧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奉化竹文化还得“迎进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立,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吸引力日趋增大。数种文化的碰撞交融,让异国他乡的民众更愿意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这也是我区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新的落脚点。但是,目前奉化竹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全区甚至没有一座能展示奉化竹文化的展览馆,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零星地分布在各地,罕为人所知。我区有弥勒文化,有桃文化,更有竹文化,只有在全区范围内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才能让慕名远道而来的国外游客尽兴而归,这也是我区全域旅游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竹海飞人在展示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