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石子路 墙头仙人掌 旧时的灭火水龙 老房子诉说着千年故事 曹王庙成了老人们的乐园 曹王庙古戏台 德门三节 □陈培芳 一个月前开车从裘村回奉化,车子驶过下湖线曹村的时候,偶然瞥见路旁矗立这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上书“曹王庙”,雕梁画栋甚为精致,便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念头,奈何那日行色匆匆,未能成行。 前几日,约了一好友,特意去了一趟曹村。 小暑过后的午后,天上的日头毒辣辣的,酷暑难当。一下车,首先映入眼中的便是那穿村而过的曹溪,流水潺潺不断,为这炎炎夏日添了一丝清凉。在曹溪上静卧的一座单孔古桥吸引了我的注意,古桥一侧,石刻的“曹溪维新桥”几不可辨,桥栏以厚的石板和石柱卯榫而成,每一石柱上面立着一只小石狮,虽然经过风雨的冲刷,已经有些残破,但依稀可见石狮或怒目圆睁,或乖巧天真,或憨厚拘谨,或装傻卖萌,伸手触摸,仿佛触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尽管它是那么的古旧、苍老,岁月的刀剑,倒使它更增加了迷人的魅力。为何取名维新桥,我们不得而知,揣度可能与那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有些渊源。 过了维新桥,便到了“曹王庙”,那寺庙门口的古樟树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说不出的庄重肃穆。曹村因这“曹王庙”得名,虽说是曹村,但村民却不姓曹,而是姓庄。据记载,曹王庙的神主曹王,名彬,字国华,年轻时辅佐赵匡胤打天下,战契丹,灭南唐,平西蜀,定吴越,战功显赫,威名远播,成为赵宋皇朝第一位大元帅。江浙沪一带,有许多地方建有曹王庙,纪念这位先人。而清光绪《忠义乡志·村族》记载:“曹村,后杨山麓,一作曹溪,袭自姑苏,曹浦归地,因名曹村。”据村干部介绍,唐末,黄巢起义,时任枢密副使的曹村太公庄翊忠与曹彬同朝为官,私交甚笃。在一次苏州战乱中,曹彬曾舍命搭救过庄翊忠一家。后庄翊忠为避战乱,携带家小和他的塾师加亲戚吴思等人自苏州老家漂泊颠沛,渡海入浙,最后在象山港畔的松岙湖头渡登陆。从此开始在奉化繁衍生息。为沿袭姑苏故乡旧名,曹村就一直流传至今。曹村大张旗鼓地供奉曹王,就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 一条石子路通向曹王庙,虽说是座古庙,却被村里开放用于老年活动中心,所以与其它寺庙不同,这里多了分人气,少了分神秘。村里的老人都喜欢聚在这里。进门右侧的耳房内,传来了咿咿呀呀的越剧声,老人们边看边聊,一派和乐安详。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建,曹王后殿于解放初期拆除,去年重建,虽历经沧桑,曹王庙自身的价值却熠熠闪光。院子里矗立这几块清朝光绪年间的石碑,记载了寺庙的由来和曹王的生平,因为年代久远,墨迹早已剥离,看过碑文,我不禁感慨万千,一座庙宇看似平常,实际上有着太多的传说和故事,寄托着人们纯洁善良的美好心愿,特别是那封建时代,它往往是老百姓赖以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 离开曹王庙,顺着石子路,进入了村子内部,曹村很大,有近千户人家,村中小路七拐八弯,我这个外乡人渐渐迷失了方向。看看这里觉得新奇,摸摸那里也认为有意思。村里很多人家的看门狗,见到外人也不叫,也是因为这闷热的天气,要么静静躺卧,要么懒洋洋地打着哈欠,和农家斑驳的大门一道刻画出了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千年古村耕读传家,千年时光匆匆而过,但庄氏后人们却世世代代践行着这耕读传家的祖训。与过路的老人攀谈时得知,曹村在各个时代都人才辈出,南宋年间出进士,官至中书令。清末民国初期出了爱国志士庄崧甫,辛亥革命成功后任民国首届立法委员。还有跟巴人一起创立“剡社”的庄公闾,到了近代,这个耕读遗风长盛的古村又出了个工程院院士庄辉,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在村民的指点下,我找到了他们口中的庄崧甫纪念堂,虽说是纪念堂,陈设却很简单,一张旧照,一副对联,几篇诗稿,唯一显眼的,可能就是挂在堂檐中央的那块“齿德俱尊”的匾额,相传庄崧甫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奉化县立龙津中学堂舍监,次年1至4月,蒋介石肄业龙津中学堂,庄崧甫与蒋有过短暂的师生之谊,这匾额便是庄崧甫八十大寿时蒋介石所赠,由于历史原因,匾额一旁,蒋介石的落款已经被抹去,甚是遗憾。 从纪念堂出来,太阳已经不似先前毒辣,放慢脚步行走。在曹村,有不少现代化的水泥新房,也有许多石砖铺就成房基的古朴民宅。一同前往的小伙伴指着其中一栋房子兴奋地表示,这就是她想象中的家的样子,有木门、有盆栽、有满墙的凌霄花,也是,如此闲适安逸的生活,任谁都会心生爱慕之情。 除了曹王庙,曹村最吸引人的恐怕是那一排矗立在村子东边的古樟树群了,旧时建村讲究风水,这大大小小十余棵古樟树,就是曹村的风水树,它们整齐划一,枝干茂盛挺拔,像一个个将士,为这千年古村遮风挡雨,守护着庄氏后人的代代繁荣。 离开曹村时已是日落时分,天边晚霞如火。再见了,曹村。 小名片: 曹村位于裘村镇西面,东接吴江村,西领冒头村,南靠黄贤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悠久,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著名爱国人士庄崧甫便是该村人。曹村北倚高耸的后杨山,南临清澈的曹溪水,全村共有3676人,共计998户,村域面积1平方公里,有山林6800余亩,耕田2180亩,人均收入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