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巾英 毛节常 本报讯 今年以来,大堰镇围绕“打通农村社会治理纵深体系”目标,依托前期“民治契约”模式管理载体,推动道德庭建设提质扩面,全面提升自身基层治理水平。 早从2015年起,大堰镇就结合农村偏远山区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培育民间道德庭(执约队)组织,以法治为基础、以德治为手段,依靠农村道德文化内生力量化解村民矛盾,有效填补社会管理“盲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进“民治契约”基层治理模式取得实效。 经过2年多的实践,辖区设有镇级流动道德庭1个,村级道德庭(执约队)8个,分别覆盖后畈、大堰、柏坑、张家、常照、谢界山、西堡岙、石井等村,下半年力争做到道德庭(执约队)辖区全覆盖,延伸基层自治触角。这几年来,镇村道德庭(执约队)累计开展义务巡查1652次,发放《行为规范告知书》2100余份,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多起,涉及79户农户、184名当事人;全镇刑事、治安发案、矛盾纠纷发生及旅游投诉率分别下降29%、25%、36%和56%。这种农村“老娘舅”模式获得的成效,也被央视《走遍中国》《社会与法》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推优定人。采用“1+2+N”模式,以常照、谢界山等村规民约工作开展基础较好的村为试点,逐步向周边村铺开,分点组建村级道德庭(执约队)。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走村入户等方式广征民意,推选产生工作班子。以在村民中有威望、自身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等条件为选拔标准,确定道德庭庭长1名,基本在老支书、老党员、老代表等有资历、辈分高、威望好的人选中产生;确定日常成员2名,在群众口碑好、认同度高的村民中产生,并招募部分村级领导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分批穿插整合。 岗位定责。以教、管、巡为重点,以“每周碰头、每月现场办公、两月例会评议”为日常运作机制,切实保障道德庭“六项职责”,即巡查执约监督一周两次、调解矛盾纠纷春风化雨、法律援助服务及时快速、违法犯罪报送下情上达、积分评议提名奖优罚劣、日常主题宣教常抓不懈。 执约定事。认真编制道德庭(执约队)权力规范运行流程图,内容包括义务巡查事项16项、调解纠纷12类,强化对村民遵守契约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两年多工作的开展,村规民约已成为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习惯法”,也成为巩固村级民主自治成效的“农村管家”。此外,借力群团社会组织,结合“时间银行”创新模式,把村民遵规守约及参与扶贫帮困、尊老养老、清洁卫生等公益行为折算成时间币,用以折抵志愿服务、享用公共福利、兑换生活小物品等,增强群众接受民约村治的主动性和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常照、西堡岙村时间银行开办来,已有300多户村民积累近2000时间币,镇团委、妇联等也通过开展拍证件照、理发、代买卖等送便利下乡活动,让村民兑换时间币,形成了“守约公益”与收益获利互相接位的良性循环。 调解定案。结合“一张网格”建设,不断焕发基层自治活力,通过网格式发包、并联式服务、实时化反馈,实现一个道德庭(执约队)队伍紧密联系一张网格,推动民间经济、家庭婚姻、邻里纷争等矛盾化解,活跃网格自治氛围,提升基层综合治理水平。 评价定奖。根据人员配备、场地布置、执约登记、调解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开展每月考核评比,评出金牌庭长和道德小组,名单上“光荣榜”公布,提高了村民志愿义务参与村级管理事务的积极性,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